-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用法
(一)而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通假字,通“能”,才能,能够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3.固定用法
(1)而已,限止语气,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与、又”。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才、然后”,或者不译
①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却”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之
1.用作代词。
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做宾语,译为“我”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动词,译为“往、到达”
3.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
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
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⑤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三)以
1.用作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率领
①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2.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从”
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3)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凭借,译为“凭”“凭借”“依靠”“按照”“根据”“以……身份”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战国策·齐策三》)
③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与吴质书》)
(5)表伴随,译为“跟、同”
①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击鼓》)
(6)表处置,译为“把”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3.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
(1)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转折,
(3)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4)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②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4.通假字,通“已”,已经,停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各省市《三峡》真题练习30篇.docx
- 2025年福建省福州名校(三中、一中、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深度解析:命题特点+命题背景+审题方法指导+下水作文.docx
- 2025年高一语文晨读资料二(含诗歌背诵,易混词语,名言警句等).docx
- 2025年高一语文晨读资料三(含诗歌背诵,易混词语,名言警句等).docx
- 2025年高一语文晨读资料四(含诗歌背诵,易混词语,名言警句等).docx
- 2025年高一语文晨读资料一(含诗歌背诵,易混词语,名言警句等).docx
- 2025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写作任务范文.docx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新题型:50道成语“选错”题含答案.docx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材动态更新中的辅助教学实践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与技术融合的路径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12册人教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人工智能教育中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对教育创新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文创盲盒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报告.docx
- 密室逃脱主题游戏行业2025年市场布局策略研究.docx
- 大学生体育个人总结.docx
- 高中物理课堂中人工智能辅助的跨文化物理实验设计能力训练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关于建材销售工作总结.ppt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叉车租赁市场细分行业应用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