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碳化硅晶片表面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标准发展报告
DevelopmentReportontheStandardforDeterminationofSurfaceImpurityElementsinSiliconCarbideWafersby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MS)
摘要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特性(如高击穿电压、高热导率、高电子迁移率等)在大功率、高温、高频电子器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SiC晶片在生产过程中易受表面杂质污染,如金属(Na、Al、Fe等)和非金属(B、P等)元素,这些杂质会严重影响器件的电学性能和可靠性。因此,建立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表面杂质元素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本报告围绕《碳化硅晶片表面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标准的立项背景、技术内容及行业意义展开分析。该标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结合直接酸滴提取技术,可精确测定SiC晶片表面痕量金属(10?~1012cm?2)和非金属元素含量,为SiC材料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法的建立将推动SiC半导体产业的标准化进程,提升产品良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碳化硅晶片、表面杂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痕量分析、半导体材料
Keywords:SiliconCarbideWafer,SurfaceImpurities,ICP-MS,TraceAnalysis,SemiconductorMaterials
正文
1.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具有宽禁带(~3.3eV)、高击穿电场(~3MV/cm)、高热导率(4.9W/cm·K)等优异特性,使其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智能电网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SiC晶片在制造过程中易受表面污染,如:
-金属污染(Hg、Fe、Cu等)可能来自探针测试(如汞探针C-V法)或加工设备;
-非金属污染(B、P等)可能影响外延生长质量。
这些杂质会导致器件漏电流增大、击穿电压降低,甚至引发失效。因此,建立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表面杂质检测方法对SiC材料及器件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具有检测限低(ppb~ppt级)、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势,适用于SiC晶片表面痕量杂质的测定。本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国内SiC材料表面杂质检测标准的空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2.标准范围与主要技术内容
2.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
-SiC单晶抛光片(4H-SiC、6H-SiC等)表面金属元素(Na、Al、K、Ca、Sc、Ti、V、Cr、Mn、Fe、Co、Ni、Cu、Zn、Ag、W、Au、Hg等)的测定;
-SiC外延片表面非金属元素(B、P)的测定;
-检测限范围:10?~1012cm?2。
2.2方法原理
1.样品前处理:采用直接酸滴提取法(如HNO?/HF混合酸)溶解晶片表面杂质,避免基体干扰。
2.ICP-MS分析:
-样品溶液经雾化后进入等离子体(~7000K),元素被离子化;
-离子经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按质荷比(m/z)分离;
-检测器采集信号,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
3.数据处理:计算单位面积杂质含量(atoms/cm2),确保数据可比性。
2.3技术创新点
-高灵敏度:ICP-MS可检测ppt级杂质,优于传统AAS、ICP-OES;
-多元素同时分析:单次进样可测定20+种元素,提升检测效率;
-标准化前处理:优化酸滴提取参数,减少基体效应。
3.主要参与单位介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
作为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CESI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的核心机构,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材料、器件及测试方法的标准化研究。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CESI已牵头制定多项SiC相关标准,如《碳化硅单晶抛光片规范》(GB/TXXXXX-202X)。本次ICP-MS标准的制定,进一步体现了CESI在半导体检测技术标准化方面的领先地位。
4.结论与展望
本标准的制定为SiC晶片表面杂质检测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方法,有助于:
-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杂质污染导致的器件失效;
-优化生产工艺:指导晶片清洗、加工工艺改进;
-推动国产化进程:助力我国SiC产业链自主可控。
未来,随着SiC器件向更高功率密度发展,表面杂质控制将更加严格。建议:
1.拓展标准适用范围(如SiC功率模块封装材料);
2.开发自动化前处理技术,提高检测效率;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个人专属服务空间建设指南:立项背景、范围及技术内容分析.docx
-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地图建设技术规范研究报告.docx
- 《犬猫样本采集技术规范 第1部分:皮肤》标准化发展报告.docx
- GBT 34565《热作模具钢》标准修订研究报告.docx
- 森林草原火险多因子监测技术标准发展报告.docx
- 《杀菌用紫外辐射源 第3部分:准分子紫外辐射源》标准发展报告.docx
- 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第1部分:总规范 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发展报告.docx
- 摄影图像电子扫描仪动态范围测量标准发展报告.docx
- 《生物特征识别 身份属性验证服务 第2部分:RESTful规范》标准化发展报告.docx
-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 最低要求和验收条件》标准发展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