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舞的简介.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扁担舞简介

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流行于都安县的扁担舞,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

内容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高山族的杵乐有些相似。打扁担没有更多的舞蹈姿态和队形变化,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上下交织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群众的欢迎。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的扁担舞盛况。

很久以前,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的祖先被逼南迁,路途困苦不堪。其间,一男子忍受不住夜间静寂的气氛,拿起身边的扁担和镰刀敲打起来,于是有人站起来随节奏跳舞,其他人逐渐加入了敲打和跳舞的行列,男人们挥动扁担和镰刀敲击出美妙的天籁,女人们挥动衣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忘记了辛酸和苦累。就这样,这种娱乐方式代代传承,形成了扁担舞。

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扁担舞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为双数,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担面相对站于板凳两旁,按规定的点子击打舞蹈。时而竖握扁担互相对击,时而又横握扁担,以两端敲击凳面。有时于板凳两侧的二人作一组互相对击,有时又可转身与旁边一人为伍对击,中间还可穿插以四人为一组的斜向交叉击打,击打点子非常丰富,计有“插秧”、“车水”、“收割”、“打谷”、“点春水”、“碰碰欢”、“虏列表”、“虏列谷”、“虏列分水”、“虏列分阜”等,复杂多变,节奏明快紧凑,动作刚劲有力。参考胡勖主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4年。

表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时所穿的生活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担两样,板凳为木制,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高约一尺五寸;扁招为竹制,长约四尺五寸。表演时无乐曲伴奏,主要是按表演者依扁担敲击板凳和扁担互击发出的音响节奏而舞,节拍有2/4、3/4、4/4、5/4拍子交替击打,并配以竹筒、鼓、锣、小镲组合的打击乐伴奏。

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扁担舞,是一面歌唱,一面舞蹈,内容分为四节,以壮语说,一为‘分假’,即“插秧”;二为‘分水’,即车水上田;三为‘法(提手旁法)厚’,即收割打谷;四为“敦厚”,即拿谷舂米。是以艺术形式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过程表演出来。表演时妇女每人持一条舂米之木杵,撞打在长形之木舂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的意思。‘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表演者一面打,一面唱。”(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96页)

打扁担的绝大部分是妇女,人数以四、六、八、十人不定,都是双数。打扁担时,大家分立在几条长凳的两边,每人一条扁担,敲打凳子,或互击扁担。节奏有快有慢,打法多式多样,它表现出打谷、车水、插秧、舂米、纳布、赶牛下地等劳动的动作过程,而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演套路。其传统的套路有“打舂堂”、“全家乐”、“大团圆”、“插秧”、“车水”、“打谷”、“庆丰收”等。技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运动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很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人们在板鞋上可以表演各种舞技。

据都安、马山县的壮族群众介绍,过去的扁担舞不是用扁担在板凳上敲击,而是用杵敲击木臼(用一块大木,中间挖空,用以舂米),所以打扁担壮语又叫“谷榔”(舂米的臼,壮语叫“谷榔”)。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里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唐代的“舂堂”是古代壮族人民舂米劳动的生动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扁担舞。至今仍流行于德保县的’舂米舞”,平果县的“打砻舞”,宁明县的“经砻舞”,都基本上保持了古代“舂堂”的特点。因为嘹亮的槽声预示着壮家的丰收和兴旺,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的谚语。

壮剧,也称壮戏,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