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

(二)

(一)

(二)

(三)

一、古典之美(27分)

(一)

1.班级围绕主题“遇见·呐喊”进行了古诗文佳句整理。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10分)

主题

诗句

原因

遇见,是一切美的开始。

(1),

君子好逑。

是君子与淑女的遇见。

青山横北郭,

(2)。

是李白与山水的遇见。

(3),

缥缈孤鸿影。

苏轼是与孤鸿的遇见。

闻水声,(4),

(5)。

是柳宗元与小石潭的遇见。

呐喊,承载着多少希冀。

“微君之故,

(6)?

是劳役者不满统治者而发出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

(7)!

是杜甫同情人民而发出的呐喊。

其真无马邪?

(8)!

是韩愈愤懑于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而发出的呐喊。

(9),

(10)。(《卖炭翁》)

是白居易同情百姓,借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而发出的呐喊。

2.请赏读右面这幅书法作品,并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同时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天涯”与“比邻”的极端空间对比,强调了友情的深厚和不受距离限制的特点,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二)

班级开展“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3~6题

【甲】

【乙】

【丙】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曾参①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①曾参:即曾子,战国时人。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姓。

3.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方法

加点词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1)有顷焉

俄顷风定云墨色。

(1)

查阅字典法

(2)母尚织自若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①自己,自身。②始。③自然。④原来,本来。⑤介词。从。

(2)(写序号)

联系成语法

(3)虽有至道

至善至美

(3)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比较【甲】诗和【丙】文,完成下列表格。(4分)

人物

面对的情况

人物表现

人物心理

【甲】诗中的老翁

“(1)?▲?(原文)

翻墙逃跑

“(2)?▲???”(用丙文中的词回答)

【丙】文中的曾母

有三人告之“曾参杀人”

(1)(2)

比较【乙】文和【丙】文,完成下列表格。(5分)

内容

共同点

不同点

【乙】

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乙】文把“至道”比作“(1)???▲??”,更通俗易懂地强调了(2)?▲???的道理。

【丙】

【丙】文借曾母最终相信以贤闻名的曾参杀人的故事,告诫人们:(3)▲。

(1)(2)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