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

梁东辰

序言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生于公元778年,逝于公元865年,享年88岁。刘公权侍书于唐穆宗以下3位皇帝,一生中经历了唐朝9个皇帝。并遗留下“心正则笔正”千古不移的真言。柳体书法是中国古代四大楷书书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柳体字享有崇高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学习柳体字和研究柳体字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写得好的人,但真正能够得其柳体真髓的人,恐怕聊无一人,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在于所有研习柳体书法的人,都没有弄明白柳体书法的笔画与结体原理源于何处,因此学习柳体书法只能是模仿其笔画结构特点,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以下,笔者就以自己粗浅的知识,对柳公权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原理,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博学多识是柳公权书法艺术形成的主要条件

大唐王朝二百多年,通过殿试,共产生了二百多位科举状元,虽然这些状元多出于王公贵族家庭,但是,封建的科举考试,毕竟也要选拔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出仕官场,为大唐王朝的政权服务。柳公权就是这二百多个状元之一。封建王朝选拔官吏,一要文章好,二要书法好,更何况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对书法十分重视,这种传统,毫无疑问的要影响到李世民以后的历代君王。

柳公权一生虽然没有做过宰相,但是他在三个皇帝身边做过侍书近臣,临终之时,官至太子少保。柳的文章做得好,对诗的水平也很高。有一次,他随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下发,现在二月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将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做首诗向我祝贺。”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听了很高兴,赞赏了好大一会儿。

柳公权一生官虽至二、三品,但不论从自家的出身,还是最后做皇帝的近臣,主要还是研究学问和书法,儒佛道的学说和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是封建士大夫的必修课。莫道正统的儒家学说,仅大乘佛教的《金刚经》,柳公权就不知抄写了多少遍。现存于世的柳公权小楷《金刚经》拓片,成为历代喜爱柳体书法之人的楷模。

柳公权热爱书法,自然对唐代以前和本朝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研究,更何况天下的珍宝多集于王宫,柳公权生活于唐王朝的后期,自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穆宗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大唐帝国书法珍品不计其数,这些珍品多存于皇宫之中,供帝王们御览,作为帝王的近臣,尤其是从事于专职书写工作的近臣,柳公权毫无疑义的览尽天下的墨宝。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是柳公权书法艺术成就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代宗师的柳公权,他还必然是一个勤学苦练、博采百家之长的大师。

二、柳体书法斗形点成因探讨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学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一段时间甚至对这两个碑的拓片复印件残缺部分内容进行修补,并把这些经过复印放大的玄秘塔碑的拓片复印件,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闲暇之余对它进行揣摩。柳体书法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点画,都是古代量谷物的斗形。

由于古代的计量谷物的斗,一般都是上大而下小,而汉字的点,也会随着点所在位置的变动而有所变化。不管是横画、竖画、横竖折、以及撇捺的各种变化,我们都能看到斗形点的痕迹,特别是柳公权楷书中的坐车旁最底下那一横笔就是一个典型的扁斗。

柳体字极其独特的斗形点,源于何处,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唐以前的魏碑体书法中找到痕迹,但是,魏碑体书法作品中,从现有可以看到的作品中,绝难看到这种极为标准的斗形点。

在这里,我要从另一条思路来探索分析柳体斗形点的起源。

颜真卿在谈到书写汉字的笔画时,曾说过“折股杈何如屋漏痕”,意思是说,字写得刚健有力不如写得自然随意,如同折断的干树杈不如屋顶上雨水渗下的痕迹自然一样。在这里,颜真卿强调的是用笔的自然性,但是,不论颜真卿如何强调用笔的自然随意,汉字从隶书开始,已由圆折变为方折,加之魏碑体对唐初书法的影响,楷书到了唐代,就变成几乎绝对方正的字体。颜体字的大气与字体的方正截然难分,字的点画分布在一个方框内基本是均匀的。

柳公权的书法在广泛继承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其中毫无疑问的要从颜体书法中吸取营养成分,但是,柳体字的代表作《神策军碑》与《玄秘塔碑》的点画却不像屋漏痕那样的自然,而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柳体字点画折笔棱角十分鲜明,结体呈内紧外松的局面,这显然与大唐以来形成的书法艺术趋势不相吻合。如果把大唐三大楷书一一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欧阳询结体谨严,颜真卿大气磅礴,而柳公权就显得刚健有力,欧体用笔以隶书为重,颜体用笔更显篆书笔意,那么柳公权的雄健笔锋则应渊源于魏碑体书法了,从书法的发展看来,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是,是否还有第二种渊源呢?这正是本文要进行的探讨。

《易经》乾卦篆词曰:“天行健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