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docxVIP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

一、结构化问答(5分钟)

问题1:202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如果你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岳阳楼记》时,会如何落实“五育融合”的要求?请结合具体教学环节说明。

参考答案: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需立足文本特点,挖掘各育元素,设计融合式教学环节:

1.德育渗透: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核心句,设计“古今对照谈担当”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文中范仲淹的政治理想,联系当代“脱贫攻坚”“航天精神”等案例,讨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将文言文学习与家国情怀培育结合,实现德育浸润。

2.智育提升:通过“文言知识擂台赛”夯实基础,如分组梳理“属”“微”等词的一词多义;再以“文本细读”分析“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美育融入:播放《岳阳楼记》名家朗诵音频,结合“衔远山,吞长江”等写景名句,开展“文字绘景”活动——学生闭目聆听后,用彩笔勾勒想象中的洞庭秋景,并分享“哪些词语让画面更生动”,在语言鉴赏中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美。

4.体育关联:补充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求学故事,组织“我的学习习惯诊断会”,引导学生对照古人的坚韧,制定“每日专注学习30分钟”的小目标,将文本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体育锻炼外的“意志锻炼”。

5.劳动教育:布置课后实践“社区文化墙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为主题,与家长合作绘制社区公益海报(如用“先忧后乐”呼吁社区环保),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环节,将“五育”目标有机融入文言文教学,避免生硬贴标签,实现“以文化人”的综合育人效果。

问题2:你在讲解《孔乙己》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孔乙己偷书被打很可怜,他只是喜欢读书,不算坏人。”此时班级出现小声讨论,部分学生认同该观点。你会如何应对?请说明具体步骤。

参考答案:

面对学生的质疑,需以“尊重差异、引导深化”为原则,分四步处理:

第一步:肯定表达,营造安全氛围。微笑回应:“这位同学能跳出‘批判’视角,关注孔乙己的‘可怜’,这是很敏锐的观察!同学们也可以说说,你们眼中的孔乙己是‘坏人’吗?”通过鼓励表达,消除学生的顾虑。

第二步:聚焦文本,梳理关键细节。引导学生回到原文,圈画“偷何家的书”(丁举人家)、“被打后的反应”(“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等细节,讨论:“孔乙己偷书的对象是谁?他的辩解反映了什么?”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意识到他偷的是剥削阶级的财物,但“窃书”的辩解恰恰暴露了他受封建科举毒害、不肯正视现实的迂腐。

第三步:联系背景,深化认知。补充介绍清末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压迫(如范进中举的疯狂),提问:“孔乙己‘喜欢读书’的背后,是对知识的热爱,还是对‘读书人身份’的执念?”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制度与时代的产物,可怜与可悲并存。

第四步:开放总结,尊重多元解读。总结:“文学形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孔乙己的‘可怜’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脆弱,‘可悲’则警示我们要跳出僵化的思维。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立足文本细节和时代背景去分析。”

通过以上步骤,既保护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又引导其学会“贴着文本”分析问题,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二、试讲(10分钟)

课题:初中语文《背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四次背影”的描写,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父亲买橘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细节批注,体会作者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情感变化;学习用“具体事件+细节描写”表达亲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间含蓄而深沉的爱,反思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买橘”段落的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作者“中年回忆”时的复杂情感(愧疚、思念、遗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经验(2分钟)

播放短视频《父母的无声付出》(内容:妈妈凌晨做早餐、爸爸冒雨送伞等生活场景),提问:“视频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动?”学生分享后,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也是一篇用细节写亲情的经典。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忽略了父亲的爱,40岁时回忆起来,却满是愧疚。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寻找那些‘当时不懂,过后才懂’的瞬间。”

二、初读感知,梳理“背影”(3分钟)

1.学生自由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