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公共卫生面试-专业测试题+答案(2)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述流行病学中“三间分布”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疾病防控中的意义。
答案:三间分布指疾病在人群、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1)人群分布: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婚姻状况等,可反映不同人群的暴露机会或易感性差异(如儿童易患麻疹);(2)时间分布:分为短期波动(如食物中毒暴发)、季节性(如流感冬季高发)、周期性(如甲肝每5-7年小流行)和长期趋势(如肺癌发病率随吸烟率上升而增加);(3)空间分布:包括地区聚集性(如地方性氟中毒与高氟水源相关)、城乡差异(农村肠道传染病高发)和国家间差异(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地区)。意义:通过分析三间分布,可发现高危人群、识别流行因素(如时间聚集提示共同暴露源)、指导干预策略制定(如针对高风险地区开展疫苗接种)。
2.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在设计原理、数据收集方向及因果推断强度上有何主要区别?
答案:(1)设计原理:队列研究是从暴露到结局的前瞻性观察(先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观察结局发生情况);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结局到暴露的回顾性调查(先确定病例与对照,回顾性收集暴露史)。(2)数据收集方向:队列研究为“因→果”,病例对照研究为“果→因”。(3)因果推断强度:队列研究可直接计算发病率、相对危险度(RR),能观察暴露与结局的时间顺序,因果推断强度较高;病例对照研究无法直接计算发病率,主要计算比值比(OR),易受回忆偏倚影响(如研究吸烟与肺癌时,肺癌患者可能更准确回忆吸烟史),因果推断强度较弱,但适用于罕见病研究(如队列研究需大量样本)。
3.请列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各举1例说明。
答案: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1)Ⅰ级:①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扩散趋势;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多个省份,造成跨省份传播;③新传染病暴发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传入(如2003年SARS疫情);④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2)Ⅱ级:①肺鼠疫、肺炭疽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流行(如某地级市出现10例以上肺鼠疫);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2个以上省份,未跨省份传播;③发生重大职业中毒(如某工厂氯气泄漏致50人以上中毒);④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如学校食堂集体食物中毒致3人死亡)。(3)Ⅲ级:①肺鼠疫、肺炭疽在县(区)范围内发生(如某县出现2例肺鼠疫);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在设区的市范围内;③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无死亡,或50-99人有死亡(如企业食堂食物中毒致2人死亡)。(4)Ⅳ级:①腺鼠疫在县(区)范围内发生(如某县出现5例腺鼠疫);②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无死亡(如社区聚餐致40人腹泻)。
4.请说明食品中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来源及预防控制措施。
答案: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污染。(1)来源:①细菌污染:原料带菌(如畜禽粪便污染肉类)、加工过程交叉污染(生熟不分)、储存不当(如冷藏温度不足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繁殖);②真菌污染:谷物储存潮湿(黄曲霉毒素)、坚果霉变(赭曲霉毒素);③病毒污染:从业人员带毒(甲肝病毒污染凉菜)、水源污染(诺如病毒污染贝类);④寄生虫污染:生食淡水鱼(肝吸虫)、未煮熟猪肉(囊尾蚴)。(2)控制措施:①原料控制:选择合格供应商,畜禽肉检疫(如非洲猪瘟检测);②加工环节:严格清洗消毒(如餐具高温灭菌)、生熟分区(避免交叉污染)、控制加工温度(如肉类中心温度≥70℃杀灭沙门氏菌);③储存管理:冷链运输(如疫苗-20℃保存)、分类存放(熟食上层、生食下层);④人员管理:健康检查(如痢疾患者调离岗位)、操作规范(戴口罩手套);⑤监测预警:定期抽检(如乳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限量≤100CFU/g)、快速检测(如PCR检测诺如病毒)。
5.简述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依据及预防原则。
答案:(1)诊断依据(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①职业史:明确的噪声暴露史(85dB(A)以上连续或脉冲噪声作业≥3年);②临床表现: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以4000Hz为中心的高频听力损伤为主)、耳鸣,排除中耳炎等其他耳病;③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语频(500、1000、2000Hz)平均听阈≥25dB;④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聋)。(2)预防原则:①工程控制:声源控制(设备降噪,如用低噪声电机替代高噪声电机)、传播途径控制(隔音罩、吸声材料);②个人防护:佩戴耳塞(降噪15-30dB)或耳罩(降噪20-40dB);③管理措施:定期检测作业场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