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赤壁/杜牧
课程:初中语文
教材: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章节:赤壁/杜牧
教材分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赤壁》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单元围绕“人应有的品格与志趣”展开。此诗以“折戟”引发对前朝赤壁之战的联想,借史抒怀。诗人假设东风不给周瑜方便,以二乔命运暗示战争结局,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教材选入这首诗,意在让同学们体会古人独特的历史观与人生思考,学习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古诗词理解能力,如对意象、情感有初步感知。学习《赤壁》时,他们会因杜牧对历史的别样解读而产生新奇感,同时对三国故事的熟悉也能引发情感共鸣。此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学习核心要点在于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体会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难点则是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层哲理,即机遇对人生、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古诗文中的实词、虚词等,理解诗句含义,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句假设内容的分析,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感受诗句的意境,欣赏诗歌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在古诗中的呈现,感受古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传承和弘扬古典诗词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掌握通过对古战场遗物的描写引发对历史兴亡感慨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所表达的对历史事件独特的见解及蕴含的感慨之情。
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一:资料搜集
任务要求:请同学们在预习这首诗之前,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包括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战役经过以及战役的历史影响等内容。整理好搜集到的资料,简单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课前任务二:诗句理解初体验
任务要求:认真阅读《赤壁》这首诗,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可以先做上标记。然后思考一下,从诗的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写在预习本上,准备在课堂上和大家说一说。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与传奇故事流传。赤壁之战大家都不陌生,它改变了三国格局。假如那场战争换个走向会怎样?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赤壁》一诗,从一枚沉沙的折戟展开想象,去探讨这场战争背后那些可能被改写的历史瞬间。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诗人。其生平历经晚唐诸多变迁。杜牧诗文皆擅,代表作有《阿房宫赋》《山行》等。他在晚唐诗坛地位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多针砭时弊,也有抒情写景的佳作。
【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已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严重。杜牧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期周瑜凭借东风之便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写下此诗,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文学文化常识: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体知识】
《赤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全诗共四句。它在格律上有一定要求,通常要求押韵,且押韵较为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且一、二、四句押韵的情况较为常见,诗句节奏明快,短小精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文题解读】
“赤壁”点明了诗歌所咏叹的地点,即赤壁古战场。诗人围绕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联想与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假设,探讨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表达自己对历史、命运等方面的感慨,以古喻今,是本诗的行文线索所在。
【课文诵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朗读方法:
初读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按照节奏划分,平稳缓慢地读,感受诗句的基本韵律,如“折戟”的“戟”读作“jǐ”,注意不要读错。
再读时,尝试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诗句的情感。比如读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可稍带感慨、惋惜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划分节奏进行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先从形式上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读准字音。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疏通文意】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 2025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pdf
- 2025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docx
-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docx
- 2025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两校中考语文三模试卷.docx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九年级毕业班5月素质测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 2025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等校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庐阳区第四十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翱翔中学中考语文第六次模拟试卷(解析版).docx
-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