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和”字,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和睦”的“和”,是宽容而不偏狭、同情且有仁爱的“和”。“温和”的“和”,是容忍而克制、彬彬有礼的“和”。“和气生财”的“和”,是微笑中蕴藏着温暖与睿智的“和”。“和平”的“和”,是抛弃杀lù、征战,珍视生命、谋求共处的“和”。(???)的“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它承认差异,接受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以和为责的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在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绵延至今。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还被认为是,更被尊奉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杀lù()??????镌刻()

2.根据语境,文中括号处应选择下面哪个成语(???)

A.和而不同

B.同而不和

C.以和为贵

D.和衷共济

3.在语段中横线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修德养性的关键????????②国家共处的原则????????③社会交往的准绳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意思是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在这里,“和”是指与他人和谐相处、温良相让的品德,与“争”相对立,即所谓“和而不争”。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之一,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由和合思想【甲】出来的宽容精神、道德追求、包容意识,成为【乙】的民族文化基因。②小到治国理政、家庭建设,大到修身养性、对外交往,都离不开“和”的价值指引。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丙】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国民精神中、体现在言行举止上。

4.根据句①画线内容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于“和”的名言警句。

5.句②有语病,你的修改建议是:

6.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延展???名贵???理念

B.延伸???宝贵???理念

C.延展???宝贵???理想

D.延伸???名贵???理想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选自《中庸》)

材料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悲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选自《论语》)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选自《孟子》)

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和”的多重内涵。

8.从古至今,“和”的故事时时、处处可见,请用与“和”有关的故事,仿写一句话。

例:“和”是六尺巷里邻里相让的佳话。

三、名句名篇默写

9.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生活,不是简单的生存。它,是白居易《卖炭翁》中哪怕生活悲苦依旧要有坚持下去的希望:“可怜身上衣正单,①”;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从政心愿:“②,端居耻圣明”;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以克服空间阻隔的真挚友情:“③,④”;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⑤,⑥”;是苏轼《ト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对理想的坚守:“⑦,寂寞沙洲冷”;是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人格写照:“⑧,只有香如故”。生活是一条平凡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②,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④颦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改火:年度的更替。②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③筠(yún):竹子。④翠眉:古代妇女的眉饰。此指送别宴上的歌伎。⑤颦(pín):皱眉头。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

B.“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比喻、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C.“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送行时温暖热闹的氛围,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D.全词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