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隆福寺的文化印记
隆福大厦顶层仿古
隆福寺的庙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位居旧京五大庙会之首。据《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
记忆中的隆福寺庙会已是过去式。随着隆福文化中心的开幕,拥有近600年历史的隆福寺地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携带着北京的历史记忆华丽转身,成为老城复兴的新地标。
自隆福文化中心开业以来,人们对隆福寺地区的关注多了起来。其中,有在各类媒体上谈历史的,有谈现实的,还有谈未来的。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很好的现象。
笔者在位于隆福寺附近的东四西大街家中出生,并住了六十余年,对隆福寺还是有些了解的。其中,隆福寺地区与文化关系密切,并非始于今日,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
隆福文化历史悠长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很早就形成了庙会,昔日北京有“五大庙会”之说,即隆福寺(俗称东庙)、白塔寺、护国寺(俗称西庙)、土地庙和厂甸。
北京最早的五大庙会中,只有隆福寺在今日之东城,而其它则分布在西城和南城。明清时期,东城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的贡院都在东城。无论是国子监的监生和贡院的举人都离不开“文房四宝”和书籍,由此,隆福寺的庙会得天独厚,摆摊买卖文房四宝和书籍碑帖的商家在庙会中占比很大,庙会也就有了很浓烈的文化色彩。不少文人学士专门到这里寻找心仪的古书,往往有些收获。
隆福寺是“敕建”的皇家寺院,除寺庙建筑气势恢宏外,在明代庙内还有园林景观,甚至于充满田园情趣,有超出俗尘的意境,吸引了大批香客游人,除上层官宦、云游高僧出入频繁外,文人学士更喜欢光顾。据史料记载,在隆福寺“有一些高僧、隐者谈诗论道,‘开馆授徒,以诗鸣丛林’”。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就记述了隆福寺的许多逸闻趣事,其中就有官人、文人与僧人在寺里诗词唱和,相互交往的事。
文人来隆福寺,自然不会全是来此借机攀附达官贵人,有些文人全凭兴致和寺庙的文化氛围,因此免不了要吟诗作赋,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所记载,留下了“寻秋隆福寺,丹碧拥黄花”,“松杉留古籁,栏楯落天花”等诗句。曾任明代礼部尚书的吴宽有一首诗,则全面概括了隆福寺的文化意境,并且他还借景生情,抒发情怀:“步来禅榻畔,凉气逼团蒲。竹雨檐前乱,茶烟林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
在明代,隆福寺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合一的寺庙,也是北京唯一的,直到清代才演变成喇嘛庙。古代大的寺庙都有印刷经文的功能,隆福寺也如此,曾印制了大批汉、满、蒙古及梵文经书。它的印经为后来隆福寺街的刻书(即印书)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子监的太学生及贡院的举人经常来隆福寺礼佛烧香,他们在“逛庙”的同时,带来了各方的文化,使隆福寺与文化的关系更深了一步。在古代,许多寺庙都是文化载体,在宗教活动之外,借四季变化或节庆时办一些诸如赏花、探春、寻秘之类的活动,或吟诗作画,或谈古论今,寺庙成为文化沙龙是很寻常的,并且出现了“开馆授徒”(隆福寺在庙西办过小学校),及“以诗鸣丛林”的现象。
古旧书业竞峥嵘
隆福寺在清代成为单一的喇嘛庙,是理藩院管辖的京城三十二座喇嘛庙之一,寺内的园林景致不在了,但隆福寺寺庙文化并没有因为成了藏传佛教的禅林而衰退,反而影响到庙外。庙前的隆福寺街及其周边胡同形成了文化街,其规模不次于南城琉璃厂,而且还有些琉璃厂所没有的内容,如电影院、照相馆、花厂、剧场等。文化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是书店多,而隆福寺街在这方面毫不逊色,其书店的数量和规模不亚于琉璃厂。《北京传统便览》称隆福寺是“明末至民国时期北京著名书肆集中地”,有根有据。
隆福寺街的书店是由庙会上的书摊发展起来了,正如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所云:“城内隆福寺街,遇会(庙会)期多有卖书者,谓之赶庙,散帙满地,往往不全而价低。”庙会是有庙期的,隆福寺只是在每月的九、十日两天开,有时逢年过节多开一两天,但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庙会停办的日子,各类摊户也要养家糊口,也要营业,他们纷纷在庙前庙后庙左庙右摆摊叫卖,一些经营好的摊贩还开起了店。隆福寺街各书店最早的兴起也是这个规律使然。
近人在《隆福寺街的旧书业》一文中,对隆福寺街的书店有所介绍:“隆福寺街的书店最早开业的是三槐堂,清道光年间开设;其次是聚珍堂等七家,清光绪年间开设;问经堂是清宣统年间开设的;宝文书局等廿七家则是民国以后开设的。”中国书店的雷梦水是研究图书的专家,他在“文革”前专门写了《隆福寺街书肆记》,介绍了从清代和民国期间隆福寺书肆的沿革、规模、变迁,当年他只列举了20家,不是隆福寺街书店的全部。在全盛时期,街上至少有三十二家书店。一条小街能有30余家书店,这种规模在北京乃至全国都罕见。
古旧书店卖书买书是正常经营,只是商业形态,而隆福寺街的书店还刻书印书,则是文化现象了。据史料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