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千年桐溪寺
说起桐溪寺,从字面上立刻会让人想起桐影飒飒,溪流潺潺的妙境。果不其然,据史料记载,这里的确曾经桐林茂密,流水潺潺,“桐溪”正因此得名。民国时期,桐溪寺曾与麓山寺、开福寺、杲山寺、上林寺、宝宁寺、华林寺、灵云寺并称为“长沙八大丛林”。
至于“桐溪”这个名字的真正内涵,历史上似乎没有太多的考究。只知道这个寺庙为唐代所建,原名兴国寺,到了清代被更名为“桐溪寺”。
与桐溪寺一起留存在世人记忆中的还有,“隐居”于寺后密林深处的曾国藩墓。那么,这座始建于唐朝、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寺,有着怎样的过去?曾国藩因何与这里结缘,要将此处作为他最后的“家园”?千百年中,数度沉浮,古寺法缘为何能延续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落寞,即将消失的寺院如何重焕“青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千年古刹的前世与今生。
重修前的桐溪古寺
得禅宗大师点拨悟道后建寺弘法
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坪塘乡桐溪村境内的伏龙山下。进门后,拾级而上,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寺宇布局与一般禅宗寺院相同,仅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在寺后东边角落。庭院中有数百年的罗汉松、白果树,枝繁叶茂,挺拔隽秀,为寺院增色添辉。
史载,桐溪寺为唐代振郎禅师创建于公元791年(贞元7年)。据《五灯会元》卷五记载,振郎禅师属禅宗青原系下二世,五十来岁进入古长沙城,看见伏龙山后桐林茂密、山前流水潺潺,山青水秀,鸟鸣谷应,环境清幽而雅致,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宝地。振郎禅师身先士卒,率众搬基石、伐木材,一砖一瓦建起了桐溪寺的前身兴国寺,堪称唐代名刹。
关于桐溪寺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振朗禅师问石头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头和尚道:“问取露柱。”振朗禅师道:“振朗不会。”石头和尚道:“我更不会。”
振朗禅师沉吟了一会儿,突然省悟。祖师西来传法的目的,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心性,此心性无形无相,不可言说。动念即乖,开口即错。会与不会,全没交涉。与不会没交涉,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与会也没交涉?振朗未见石头前,正是死于此地;石头和尚一句“我更不会”却将他救过来了,亦在此地。
振朗禅师悟道后,即回长沙兴建了兴国寺(即桐溪寺的前身),住山接众。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宗大师。先投禅宗六祖惠能门下,受度为沙弥。后依于六祖门下青原行思。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希迁的禅学思想的影响深远。
当年由民房改建的桐溪寺。
古寺在建与毁中数度沉浮
后来,因唐武宗会昌法难,寺毁。然而,祖师们对桐溪寺的感情依然牢固不破,恢复桐溪寺重振宗风的愿力有增无减。一直到宋代,机缘才得以成熟,寺得以复建,重现当年瑞光,更名为“伏龙庵”。
明末,寺又毁于战火。时至清代,天岩应适这位大德禅师,为光大禅门接引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悲济世,使沉寂的十方信众又信心大增,募缘颇丰。应适禅师亲自领众收拾废墟,重建寺院,重塑佛像金身,且正式将寺名更名叫“桐溪寺”。终于使古寺名副其实与伏龙山神妙的人文地理景观相辉映。
据传清代香火极盛时,桐溪寺有和尚七八人,三进两横,大雄宝殿前两侧,有古白菒树各一,右盛左衰,传说右树系伏龙山风水吉穴所在,因树皮可治心血管病,大半被香客与农户剥取。
民国时期,桐溪寺曾与麓山寺、开福寺、杲山寺、上林寺、宝宁寺、华林寺、灵云寺并称为“长沙八大丛林”。
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圆寂于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寺住持祗修和尚开期传戒,前来求戒者近200人,千年古寺名声大著。
到了文革期间,寺院又被毁,佛像被拆,菩萨被烧,寺庙的住房被分给了村民,寺院的僧人也四散了。随着时光流逝,慢慢地残垣断壁亦不存,仅剩古树三两棵。
“我小时候,这里不晓得好多大树呢。”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村民曾启亮,回忆他小时候桐溪寺的模样,依然十分激动。“原来有108间住房,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那气势,不晓得多漂亮!寺院里有两棵罗汉松,两棵白果树和两棵银杏树,都是上千年的历史咧。”他记得,那时的住持会看病,谁家有小孩不舒服,就请住持看病。逢年过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到庙里上香。
桐溪寺历史上数度沉浮,但法缘不绝。清同治十三年,曾国藩迁葬于寺后,并建大型石墓。文正公的到来,为桐溪寺的文化底蕴带来了莫大助缘。
重修后新建的大殿。
曾国藩与桐溪寺的因缘
大家知道,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这样一位晚清名臣是怎么与桐溪寺结缘的呢?
据说,曾国藩早年行事手段单一、风格强硬、一往无前。但在经历了回湘守孝“大悔大悟”的两年之后,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