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高电压正极材料Li?.??CoO?电子结构解析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以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高效、清洁的储能技术成为了研究焦点,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以及无记忆效应等诸多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储能器件。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开发高性能的正极材料一直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钴酸锂(LiCoO?)作为最早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工作电压高、充放电电压平稳、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以及生产工艺简单和电化学性能稳定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然而,LiCoO?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其价格昂贵,实际比容量仅为理论容量(274mAh?g?1)的50%左右,钴的利用率较低;循环寿命虽已达到500次,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抗过充电性能较差,在较高充电电压下比容量迅速降低等问题,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在对成本和性能要求更为苛刻的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LiCoO?存在的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研究人员对LiCoO?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如元素掺杂、表面修饰、结构调控等。在众多研究中,Li???CoO?(x=0.75)作为一种具有特定锂含量的钴酸锂材料,其电子结构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显著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深入研究Li???CoO?(x=0.75)的电子结构,有助于从原子和电子层面深入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揭示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机理,为材料的改性和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1.2LiCoO?材料概述
1.2.1LiCoO?的发展历程
1980年,Goodenough等人首次发现LiCoO?具有可逆的锂离子嵌入/脱出特性,为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是研究的关键。LiCoO?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展现出作为正极材料的潜力。
1991年,索尼公司成功将LiCoO?应用于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标志着LiCoO?正式进入市场。这一突破使得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迅速普及,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LiCoO?以其高工作电压、充放电电压平稳、比能量高和循环性能好等优势,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正极材料。
此后,随着电子设备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人员致力于改进LiCoO?的性能。一方面,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如采用溶胶-凝胶法、喷雾分解法等替代传统的固相反应法,提高材料的纯度和均匀性,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开展元素掺杂和表面修饰等改性研究,以克服LiCoO?存在的价格昂贵、实际比容量低、循环寿命有待提高和抗过充电性能差等问题。例如,通过掺杂Al、Mg等金属元素,可以稳定LiCoO?的晶体结构,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对LiCoO?进行表面包覆,如包覆Al?O?、ZrO?等氧化物,可以改善其界面稳定性,提高抗过充电性能。
随着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兴起,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LiCoO?在高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成本和安全性等问题,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人员在继续研究LiCoO?改性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型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LiNi?Co?Mn?????O?)、磷酸铁锂(LiFePO?)等。然而,LiCoO?凭借其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在对成本和安全性要求相对较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1.2.2LiCoO?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LiCoO?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m。其晶体结构可以看作是由氧原子(O)按ABCABC顺序进行立方密堆积,形成两层共面的氧原子层,锂离子(Li?)和钴离子(Co3?)分别交替占据氧原子层之间的八面体空隙,构成了[LiO?]层和[CoO?]层,这两层沿c轴方向交替堆叠。这种层状结构赋予了LiCoO?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充放电过程中,LiCoO?的基本性质表现出与结构密切相关的特点。当电池充电时,Li?从LiCoO?晶格中脱出,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同时Co3?被氧化为Co??,LiCo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相场方法的合金微观结构演变模拟:无序—有序相转变与晶粒长大研究.docx
- 基于相场法洞察三元合金非等温凝固过程的微观奥秘.docx
- 基于相对运动网络与贝叶斯概率估计的多目标跟踪技术的深度剖析与创新应用.docx
- 基于眼动技术的聋人与健听大学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差异探究.docx
- 基于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剖析四噻吩与蒽醌衍生物的超快动力学奥秘.docx
- 基于矢量波数变换法:背景噪音高阶频散曲线提取技术与应用探究.docx
- 基于磁共振波谱的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特征及临床意义探究.docx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洞察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结构、评估与应对策略.docx
- 基于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机制的社交网络群推荐方法探究.docx
- 基于神经网络的含DG中压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docx
- 基于第一性原理:压强对WTe2电子与光学性质的影响探究.docx
-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FAST整网控制策略深度剖析与创新实践.docx
-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中心城市承载力精准预测研究.docx
- 基于粗糙集的铅锌熔炼过程不完备信息智能处理:方法与实践.docx
- 基于精准靶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PCR快速检测技术构建与验证.docx
- 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解析节律时钟调控机制.docx
-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BAC肺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解析与机制洞察.docx
- 基于紫外-荧光光谱信息融合的城市供水原水特征有机污染物精准检测方法研究.docx
- 基于红外光谱解析不同放射源辐照宫颈癌细胞的分子机制与效应差异研究.docx
- 基于级联结构革新多感受野分支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深度探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