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历年河北会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让工艺融入当代生活。苏州缂丝传承人王老师的工作室里,年轻学徒正用电脑辅助设计传统纹样,将苏绣的细腻与现代潮牌的简约结合,推出的“非遗盲盒”系列在电商平台月销过万。“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现在发现它能和咖啡杯、手机壳‘做朋友’。”购买了缂丝书签的大学生李雨说。
这种转变源于对“使用价值”的重新挖掘。福建德化白瓷匠人林师傅打破“只做摆件”的惯例,开发出可微波炉加热的白瓷餐具,釉色温润却耐温差,解决了传统瓷器易碎的痛点;成都银花丝工艺将原本用于宫廷头饰的“平填”技法,转化为笔记本封皮、首饰盒的装饰工艺,既保留了金属丝的灵动,又降低了制作成本。
传承不是守旧,而是用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当传统工艺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使用”,它便不再是记忆中的符号,而是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下列对文中“活态传承”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完全保留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和纹样设计
B.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生活场景相结合
C.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传统手工艺品增加收入
D.降低传统工艺的制作成本以扩大消费群体
2.文中列举苏州缂丝、德化白瓷、成都银花丝的例子,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3.结合文本,谈谈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对当代年轻人的意义。(5分)
答案:
1.B(解析:文中强调“活态传承”是“让工艺融入当代生活”,并举例说明与现代设计、实用功能结合,故B最准确。A“完全保留”与“创新”矛盾;C、D是具体手段,非核心。)
2.传统工艺通过挖掘“使用价值”,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如设计创新、功能拓展),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使用”的转变。(要点:使用价值挖掘、现代结合、动态使用,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①让年轻人更直观接触非遗,改变“老物件”的刻板印象(如李雨的体验);②提供创新参与机会(如学徒用电脑辅助设计);③丰富日常生活审美(如潮牌、餐具、文具的装饰);④增强文化认同感(非遗成为生活一部分,而非遥远记忆)。(每点1-2分,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诗文默写(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描写月光映照水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体现诗人乐观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写作(本题共5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文化的标识,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武汉的黄鹤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
请以“身边的文化符号”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写作示例)
巷口的老茶馆是我记忆里最鲜活的文化符号。
小时候总跟着爷爷去“鹤鸣轩”喝茶。木质门楣上的金字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门帘一掀,先是茶香裹着人声涌出来——茶客们摇着蒲扇聊家长里短,跑堂的小伙计端着蓝边瓷碗穿梭,碗里的茉莉茶浮着几片白瓣,雾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甜。
最难忘的是张大爷的“评书时间”。每天午后三点,他往八仙桌旁一坐,惊堂木“啪”地一拍:“上回说到关云长过五关——”话音未落,茶馆里立刻静得能听见茶碗轻碰的脆响。张大爷的声音时而如大江奔涌(讲赤壁之战),时而像春雨润物(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连我这个小毛孩都能跟着他的讲述,在脑海里画出刀光剑影、竹篱茅舍。
后来城市改造,老茶馆面临拆迁。那天我跟着爷爷去道最后一次别,平时爱热闹的茶客们都安静坐着。张大爷没说评书,只是摩挲着惊堂木:“这茶馆啊,不只是喝茶的地儿,是咱们的‘话匣子’,是老辈传下来的‘唠嗑文化’。”拆迁前一晚,有人在门楣上贴了张纸,写着“老茶根,新茶芽,文化血脉断不了”。
现在新茶馆开在社区文化中心,还是蓝边碗、茉莉茶,张大爷的评书也搬到了直播间。上周我去时,看见几个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手机录视频,弹幕里飘着“传统文化yyds”。爷爷端着茶笑:“你瞧,老符号也能发新芽。”
夕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茶碗里的茉莉瓣轻轻晃着,像极了当年的模样。
数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