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预习练)古诗鉴赏.docxVIP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预习练)古诗鉴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3-24八年级上·江西上饶·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文人诗,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辞浅思深,语短情长的特点。

B.“绿叶发华滋”中的“华”与“攀条折其荣”的“荣”意思一样,都解释为“花”。

C.诗歌写景层层推进,由叶到树,由树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不断的酝酿升华。

D.诗第七、八句写“此物”实际并不贵重,想借花表达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2.这首诗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应该是伤感的,可为什么作者要写“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

【答案】

1.C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分析。

本诗前六句,通过描写“奇树”“绿叶”“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此诗写出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24-25八年级上·山西忻州·期中)

请赏析下面这首诗。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答案】

表现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导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有限性和追求永恒价值的认识。尽管生命有限,诗人依然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象征着积极进取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传达出尽管人到暮年,仍然保持雄心壮志,体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无畏的精神追求。

【详解】

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

阅读此诗可知,诗人开头以神龟和腾蛇为例,指出即使是长寿的神龟和能腾云驾雾的腾蛇,也都有终结的时候,转化为尘土,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识。然而,诗人又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展现了自己不屈不挠、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诗人怀揣着远大的志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一句,表明诗人认为生命虽然有限,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可以追求精神上的永恒和满足。整首诗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对比或衬托。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导语】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松树在风霜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展现出松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本性。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蕴,以松喻人,寄托了作者对品格高洁、坚守本性的赞美,也流露出对亲人的期勉之情,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结合“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可知,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的刚劲!“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第一句“一何”修饰“风声盛”,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句“一何”修饰“松枝劲”,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本题考查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作者以松柏为喻,通过描绘松柏在风中的坚韧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