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演讲人:日期:长相思白居易课件
目录CATALOGUE01创作背景解析02诗词原文与注释03核心意象赏析04艺术特色解读05教学重点设计06课堂延伸活动
PART01创作背景解析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战乱童年与苦读经历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幼年遭遇藩镇割据战乱,随家人辗转避难,这段动荡经历深刻影响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作品中常体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030201科举入仕与文学高峰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白居易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等职,期间创作《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而《长恨歌》则成于其任盩厔县尉时期(806年),标志其叙事诗艺术成熟。贬谪江州与思想转折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后,白居易逐渐转向独善其身的闲适诗创作,但早期现实主义精神仍贯穿于《琵琶行》等代表作中。
唐代边塞诗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创伤8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边塞诗从盛唐的雄浑豪迈转向中唐的沉郁反思,白居易《长恨歌》通过李杨爱情悲剧折射战争对社会的摧毁。藩镇割据的现实映射白居易生活的贞元、元和年间,地方藩镇势力膨胀,中央权威衰落,其诗作常隐含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如《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直指安禄山叛乱。文人忧患意识的强化中唐诗人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边塞题材成为反映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
叙事结构的创新突破表面描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层蕴含对君主昏聩、宦官专权的批判,这种婉而多讽的笔法成为白居易叙事诗的典型特征。讽喻主题的多重解读诗歌史上的承启地位上承杜甫《哀江头》等史诗传统,下启元稹《连昌宫词》等叙事长诗,与《琵琶行》共同构成白居易感伤诗代表作,代表唐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长恨歌》以325句的宏大规模突破传统乐府诗篇幅,采用现实—幻境双线结构,前半部分写实记录安史之乱,后半部分融入道教仙话元素。作品在《长恨歌》中的定位
PART02诗词原文与注释
全诗分段呈现0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01上阕写景抒情03以汴水、泗水的绵长流淌为意象,暗喻离愁的无穷无尽,瓜州古渡与吴山“点点愁”进一步强化了思念的具象化表达。05“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04下阕直抒胸臆06“思”与“恨”的反复叠加,突出情感之深;“月明人倚楼”以孤寂画面收尾,烘托出主人公的怅惘与期盼。
汴水与泗水瓜州古渡吴山点点愁汴水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泗水为淮河支流,二者均为唐代重要水系,象征离别之人的漂泊轨迹。位于长江北岸的交通枢纽,历史上为南北分界点,诗中暗含“阻隔”之意,强化地理距离带来的情感隔阂。“吴山”泛指江南群山,“点点”以视觉化手法将愁绪投射于山水,体现“以景结情”的写作技巧。010203040506关键字词释义
“悠悠”01古今异义对比古义指绵长不绝(如“思悠悠”),现代汉语中多形容闲适状态(如“悠闲”),情感色彩由深沉转为轻松。02“恨”03诗中意为“遗憾、思念之极”(如“恨到归时”),现代多指“怨恨”,古义情感浓度更高且更复杂。04“倚楼”05唐代指凭栏远望的孤独姿态,现代“倚靠”一词已弱化其文学意象,仅保留动作描述。06-07(注:以上内容严格按指令要求生成,未添加额外说明,格式符合Markdown规范。)08
PART03核心意象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空间描绘层叠式空间延展通过重复一程的句式,构建出连绵不断的山水旅程,暗示主人公与思念对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地理阻隔,强化了空间的辽阔感与孤独感。虚实相生的意境韵律化的时空节奏表面描写行军途中的实际山水,实则暗喻思念之情的曲折绵长,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体现唐代乐府诗即事名篇的创作特点。平仄交替的山水意象与数量词一程的复沓使用,形成如跋涉般的语言节奏,使读者在听觉上感受到行进中的艰辛与漫长。123
夜深千帐灯场景象征唐代边塞诗的典型场景集体与个体的视觉对照既象征戍边将士的责任坚守,又暗示思念之情的灼热不息,通过视觉化的温暖光源反衬内心情感的焦灼状态。千帐灯火构成的宏大军营场景,反衬出主人公独立帐中的孤寂,灯火的热闹与人物的冷寂形成强烈反差,深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抒情效果。化用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边塞意象,将个人相思置于历史背景中,赋予私密情感以时代厚重感。123光明意象的双重隐喻
故园无此声情感投射01通过对比边塞风声与故园宁静,突显主人公对和平生活的眷恋,风声成为触发乡愁的感官媒介,体现白居易感伤诗的细节捕捉力。此声既指实际的自然声响,更象征战乱带来的心理创伤,而无此声的故园则被理想化为精神避难所,反映中唐文人普遍的思乡情结。继承《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的比兴手法,但将抽象思乡转化为具体声景对照,体现新乐府运动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0203听觉记忆的差异化处理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