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题目及答案.docxVIP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题目及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题目及答案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数”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计量的工具,更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和象征意义。古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数”的规律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数术”文化。

《易经》是“数术”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核心思想蕴含在“阴阳”和“八卦”之中。“阴”和“阳”代表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而“八卦”则由“阴”“阳”两种符号组合而成,象征宇宙万物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八卦”进一步发展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条“阴”“阳”线组成,被用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其中,“九五”之卦被视为最吉利的位置,象征着君临天下、尊贵显赫。这种对“数”的象征意义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人事吉凶的探索。

除了《易经》,《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中也蕴含着“数术”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存在着“阴阳”、“五行”等相互关联的系统。“数”被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性能和剂量。例如,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数量、服用时间等,都往往与“数”有关,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通过药物之间“数”的比例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中医还运用“数”来指导养生,如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根据一天中“十二时辰”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养生和疗疾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数术”文化也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就蕴含着对“数”的精密计算。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它准确地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特征,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中国古代的建筑、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也都可以看到“数”的影子。例如,古代建筑讲究“模数”原则,建筑的布局、尺寸往往遵循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古代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也是对“数”的运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数术”文化中存在一些迷信和荒诞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糟粕就全盘否定其价值。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数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为现代生活服务。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认为“数术”文化形成的原因。

2.文章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第3段内容,简要分析中医如何体现“数术”思想。

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数术”文化中“数”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性沉静,少有高志。与华歆同师事郑玄,俱以儒学闻名。宁常自谓“管宁皂帽,华歆白帽”,欲以自况,示不慕荣利,欲与玄共隐也。

后辟为州吏,非其本心,遂去职,之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闻其名,辟为东曹掾。时天下初定,康谓宁曰:“汉室倾颓,六合分崩,贤圣之才,往往困厄。子之才学,非百里之才也。若何?”宁对曰:“康公定天下,宁岂能为君臣邪!”康善其言,终不逼也。

宁在辽东三十余岁,布衣蔬食,教授不受赏。尝与友共割麦,有乘轩冕过者,宁割麦仰而观之,友人乃止割而随之。宁曰:“何以为此?”友人曰:“欲观其车马之丽。”宁曰:“富贵人欲观,贫贱人欲观,有异乎?”友人默然。宁后曰:“吾所以居此者,欲避祸患,非为观车马也。”

尝有二人共坐,一物来,争之,或割头,或折齿。宁闻之,叹曰:“圣贤之道,复绝于今!”乃挂其冠,东归,遂隐于辽东。后康死,宁乃南归,隐于会稽。或问之,宁曰:“吾受公孙康不臣之恩,今去之,是失所与也。且以康之贤,终不至祸,吾所以还也。”人或讥之,宁曰:“避祸于辽东,避乱于会稽,是避之也。吾自度非康之臣,非会稽之民,无地可居,何以自全?今去之,将复往何处?”遂终于会稽。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2)非其本心,遂去职()

(3)公孙康闻其名,辟为东曹掾()(4)宁尝与友共割麦()

(5)吾所以居此者,欲避祸患()

6.翻译下列句子。

(1)若何?康公定天下,宁岂能为君臣邪!

(2)富贵人欲观,贫贱人欲观,有异乎?

7.第4段写管宁割麦观车马之事,有什么用意?

8.结合全文,分析管宁的人物形象。

9.管宁最终选择留在会稽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0~12题。

材料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保持“求索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