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味问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智慧结晶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融入了我们今天的语言和生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组趣味问答,一同探寻那些你或许听过、或许存疑的古代文化知识吧。
一、古人的“年龄”怎么说?
问:我们常听说“豆蔻年华”、“弱冠之年”,这些都是指多大年纪呢?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是不是有不同的称谓?
答:是的,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充满了雅致的文化内涵,且男女确实有所不同。
*豆蔻年华: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这个词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将少女比作初春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鲜嫩美好。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以示成年的开始。
*其他常见的还有:女子十五岁称“及笄(jī)”,也是成年的标志;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花甲”或“耳顺”,七十岁“古稀”,八十岁、九十岁称“耄耋(màodié)”,百岁称“期颐”。这些称谓大多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或古代文献,蕴含着古人对人生阶段的理解和期许。
二、“五谷杂粮”具体指什么?
问:我们常说“五谷杂粮,营养均衡”,那么古代所指的“五谷”具体是哪五种粮食呢?
答:“五谷”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统称,但具体所指,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常见的两种说法是:
1.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这是《孟子·滕文公》中提到的,也是后世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其中,稻指水稻,黍指黄米,稷指小米(一说为高粱),麦指小麦,菽指豆类。
2.麻、黍、稷、麦、菽:见于《周礼·天官·疾医》,这里的“麻”指大麻子,可食用,其纤维也可织布。
“五谷”的说法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发达和人们对粮食的重视。后来,“五谷”也常用来泛指各种粮食作物。
三、“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问:在看古装剧时,经常听到“一炷香的时间”,那么这“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
答:“一炷香”作为计时单位,在古代并没有非常精确和统一的标准,它会受到香的长度、粗细、材质以及燃烧时的环境(如风力、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但大致来说,一炷香的燃烧时间约为现在的30分钟到1小时左右。
在古代,除了“一炷香”,常用的计时单位还有“一盏茶”(约15-20分钟)、“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时辰”(一昼夜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等。这些模糊的计时方式,与古人相对舒缓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四、古代的“座次”有何讲究?
问:我们知道古人非常讲究礼仪,那么在宴席或会议中,座次的尊卑是如何体现的呢?
答:古代的座次尊卑,在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略有差异,但总体原则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室内座次:在堂上,通常以南向(面向南方)为尊,所以有“南面称王”之说。而在室内,则以东向(面向东方)为尊。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项羽、项伯最尊,范增次之,刘邦再次,张良地位最低。
*车骑座次:一般以左为尊。如古人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陪乘(骖乘)在右。
这些座次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
五、“连中三元”是指什么?
问: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的最高荣誉,它具体指什么呢?
答:“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三个第一名:
1.解元:在各省举行的“乡试”中考中第一名。
2.会元:通过乡试后,参加由礼部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考中第一名。
3.状元:会试合格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第一名。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即称为“连中三元”。这在科举时代是极为罕见的殊荣,整个科举史上也寥寥无几,足见其难度之高,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六、为什么古人送别时要“折柳相送”?
问: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别友人时,常有“折柳相送”的举动,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答:“折柳相送”是中国古代极具诗意的送别习俗,其寓意主要有二:
1.“柳”与“留”谐音:古人取“柳”的谐音“留”,通过折柳表达希望友人“留下来”的惜别之情。
2.柳树的生长特性:柳树生命力顽强,插土即活。折柳相送,也寓意着希望友人像柳树一样,无论到哪里都能顺利扎根生长,前程似锦。
这一习俗在汉唐时期尤为盛行,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篇,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七、“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