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三地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VIP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三地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三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似乎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人人都说汉语很美,又很难讲清楚汉语究竟美在何处。犹记得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非常平白浅近,可是当看到山川与风月,看到天地之间的同与不同,总会联想起很多刻入民族文化基因的意象,想起千百年来沉淀在文字中的深厚情怀,是“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也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汉字有音韵神形之美,汉语有抑扬回环之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记得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古诗是《诗经·卫风·氓》,它仅仅是一首弃妇诗吗?为什么古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这首诗的美如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创作?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英文时,有次让学生做英文短文翻译,其中一处情境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说了句“Iloveyou”。学生将之直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这么说话,他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则小逸闻经过网络的传播,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被视为日语含蓄美的典型案例。日语具有委婉含蓄之美,这大概没有错。

但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论调:日语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因“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的争论,算是这种论调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若说表达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吴越王钱镠想极了夫人,信上却偏偏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亡妻,无一思字,然其情潜流暗涌,不下于汪洋恣肆,全在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买橘子”已经成为网络名梗。

可以说,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国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从来都是多吃点、多穿点,这是诸如《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千年浸润的结果。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的问题,他们以朴素之口说朴素之言,美则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于含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