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总结线上学习情况,找出自己优点,反思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三月初学校转为线上教学以来,我经历了从手忙脚乱到逐步适应,再到系统反思的过程。截至目前,已完成12门课程的线上学习,累计参与直播课158课时,观看录播23节,提交作业67份,参与小组讨论21次。这段时间的学习状态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自我管理的韧性,也暴露了深层的学习短板,更让我对“自主学习”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先说优点。最明显的是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线下上课时,从宿舍到教室的通勤、课间闲聊往往会碎片化时间,线上学习初期我也陷入过“上午十点才打开电脑”的松散状态。但很快意识到,必须建立比线下更严格的时间框架。我参考“番茄工作法”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早7:30起床后用15分钟做拉伸,8:00-8:30听BBC新闻磨耳朵,8:40-9:00整理当日课程资料;每节直播课(90分钟)设置两次5分钟休息,用Forest软件锁定手机防干扰;午休严格控制在1小时内,下午14:00前必须进入学习状态;晚间19:00-21:00安排两门课程的复习与拓展,21:30-22:00复盘当日学习情况并规划次日任务。这套时间表执行一个月后,我明显感觉到“时间颗粒度”变细了——以前总觉得“学了很久”却记不清具体做了什么,现在每天结束时能清晰列出“完成线性代数第三章习题20道、整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笔记12页、观看慕课《分子生物学前沿》2节”等具体事项。为验证效果,我用“时间块统计法”记录了两周:有效学习时间从最初的日均4.5小时提升到6.8小时,其中专注度超过80%的时间占比从35%提高到62%。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学习效率上,连带生活节奏都更规律了——过去常熬夜刷剧的习惯被“23:30前必须入睡”的硬性要求取代,近一个月体检显示,长期偏高的心率从85次/分钟降到了72次/分钟。
主动拓展学习的意识也有显著增强。线下课堂受限于课时,老师往往只能讲解核心知识点,线上学习的灵活性让我有更多机会“向外延伸”。比如《分析化学》课程中,老师讲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时,我没有停留在PPT上的结构图,而是通过学校购买的SciFinder数据库查找了3篇相关综述,又在B站找到某高校实验室的仪器操作实录视频,对照着教材把“泵压控制”“色谱柱选择”等细节理得更透。后来在课堂连麦时,我提出“梯度洗脱时基线漂移的常见原因”,老师不仅当场解答,还把我列为“拓展学习案例”在班级群分享。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多门课程中:《Python编程》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循环语句实现数据排序,我额外研究了“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算法,用Markdown整理成对比表格,还录了3分钟的讲解视频发给学习小组;《文献检索》课结束后,我没有满足于完成老师要求的“找到5篇近三年核心论文”,而是尝试用Citespace做了文献可视化分析,虽然结果有些粗糙,但这种“多走一步”的习惯让我尝到了甜头——在最近的课程论文选题中,我凭借前期积累的文献基础,快速锁定了“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这一既符合课程要求又有创新点的方向。
线上互动的主动性也是意外的收获。线下课堂我属于“安静的大多数”,除非被点名很少主动发言,线上学习反而打破了这种心理障碍。一方面,文字互动的“延迟性”让我有更多时间组织语言,比如在钉钉群里提问前,可以先在备忘录里写好问题背景、自己的思考过程,避免“我没听懂”这种模糊表述;另一方面,连麦时屏幕只显示头像,紧张感比面对面小很多。统计了一下,近两个月我在直播课中主动连麦11次,在讨论区发帖27条,其中有3条被老师置顶为“优质提问”。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化学》课上,老师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我结合之前看过的科普文章,提出“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是否存在更本质的统一”,老师当场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深度,并引导全班从“熵增原理”的角度展开讨论。课后,老师还单独给我发消息,推荐了《热学原理》这本书作为延伸阅读。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我意识到,“主动”是打破信息差的关键——以前总觉得“老师讲的就是全部”,现在明白,课堂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藏着更需要警惕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注意力稳定性不足。虽然用Forest锁了手机,但家庭环境的干扰比想象中严重:妈妈常端着水果推门进来“补充营养”,楼下装修的电钻声隔三差五打断思路,最离谱的一次是快递员打电话让下楼取大件快递,等重新坐回书桌前,已经过去了40分钟,原本连贯的实验数据处理思路彻底断了。更隐蔽的是“伪专注”状态——眼睛盯着屏幕,大脑却在“溜号”:听着高数课突然想起昨晚没看完的电视剧,做着英语阅读分心去想周末的同学聚会,等意识到时,已经过去了十多分钟。这种情况在下午的课程中尤为明显,统计显示,14:00-16:00的学习时段,平均每小时会有2-3次“注意力游离”,导致这两个小时的学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