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其一》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杜牧《赠别其一》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牧《赠别?其一》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赠别?其一》

杜牧?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字词注释与意象解读

娉娉袅袅(pīngpīngniǎoniǎo):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如同柳枝在风中轻轻摇曳。这组叠词不仅摹写姿态,更暗含声音美感,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韵。

十三余:指女子年龄刚过十三岁,正值豆蔻年华。古代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十五岁为及笄,此处余字略带娇憨之感,暗示少女尚未完全成年的青涩。

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南方植物,其花含苞待放时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二月初的豆蔻花刚刚绽露梢头,嫩叶包裹着花苞,恰如十三岁少女的娇羞情态。这个比喻因杜牧此诗而成为经典,后世遂以豆蔻年华专指少女青春时光。

春风十里扬州路:唐代扬州城商业繁华,街道两侧垂柳依依,十里极言街道之长,春风既指自然季节,又暗喻扬州的风流繁华。据《唐六典》记载,扬州城周长约四十五里,十里扬州路特指最繁华的商业区。

卷上珠帘总不如:珠帘代指扬州歌楼妓馆的奢华陈设,卷上珠帘意为美人露面,总不如通过对比,极言眼前少女的美貌无双。这种尊题格的写法,以全城美女为衬托,突出意中人的独特风姿。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杜牧的扬州情缘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是宰相杜佑之孙。他26岁中进士,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在地方与中央官职间辗转。大和七年(833年),31岁的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聘,来到扬州担任掌书记,这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扬州的两年间,杜牧白天处理公务,晚间则流连于繁华市井。牛僧孺深知其才华,又担心他年少风流惹出是非,便暗中派人保护,并记录其行踪形成平安贴子。这段经历后来化为《遣怀》诗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怅惘回忆,而《赠别二首》正是他离开扬州赴京任职时所作。

(二)乱世中的青春礼赞

这首诗创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正值晚唐政治动荡的甘露之变前夕。杜牧虽有报国之志,却只能在幕府中担任文职,政治抱负难以施展。扬州的繁华与个人的失意形成强烈反差,使他将情感寄托于与歌妓的交往中。

与一般离别诗不同,杜牧没有直接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赞美少女之美来含蓄表达惜别之情。这种创作选择既与他风流才子的形象相符,又暗含着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正如晚唐王朝的衰落不可逆转,这段扬州情缘也终将随风而逝。诗中二月初的豆蔻花与春风十里的繁华,实则是乱世中短暂美好的象征。

四、相关知识体系梳理

(一)唐代扬州诗歌意象对比

诗人

诗句

扬州意象

情感基调

李白

烟花三月下扬州

浪漫想象的远方

飘逸洒脱

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

战乱中的避难所

沉郁牵挂

刘禹锡

病树前头万木春

重逢希望之地

豁达乐观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

青春繁华的载体

怅惘珍惜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离愁别绪的触发点

凄迷感伤

杜牧笔下的扬州最为细腻具体,他不像李白那样将扬州视为抽象符号,而是捕捉珠帘玉人箫声等细节,构建出可触可感的城市意象。

(二)豆蔻意象的文学演变

时期

作品

意象内涵

晚唐

杜牧《赠别》

十三岁少女的娇羞

宋代

姜夔《扬州慢》

战乱后的青春凋零

元代

王实甫《西厢记》

少女怀春的情态

现代

冰心《寄小读者》

泛指青春年华

杜牧首次将豆蔻与少女年龄明确关联,后世文学作品逐渐将这一意象固定为青春美丽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豆蔻花在南方民俗中称含胎花,暗含对少女virginity的隐喻,这比单纯的如花似玉更具含蓄之美。

(三)杜牧七绝艺术特色

意象独创:善用新颖比喻,如豆蔻梢头突破传统女性比喻模式;

含蓄抒情:不直言离别却句句含惜别之意,符合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论;

时空压缩:在28字内完成从个人到城市、从初春到繁华的空间转换;

声律和谐:娉娉袅袅的叠韵词与初如的押韵形成音乐美。

五、诗歌赏析与艺术特色

(一)镜头式描写的艺术张力

首联娉娉袅袅十三余如同电影特写镜头,聚焦少女轻盈的体态与娇羞的年龄。七个字中没有使用任何名词,却通过叠词的韵律感勾勒出完整形象,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比曹植《洛神赋》的铺陈描写更具想象空间。我曾在扬州瘦西湖边见过早春的柳枝,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恰如诗中娉娉袅袅的少女,忽然明白杜牧为何选择动态词语而非静态描绘。

颔联豆蔻梢头二月初转为隐喻镜头,将少女比作初春的豆蔻花。这里的精妙之处在于梢头二字——花苞在枝梢最顶端,既显珍贵又含脆弱,暗示美好时光的短暂;而二月初点明时节,既呼应春风,又暗合十三余的青涩未熟。这种植物比喻避开了直接赞美可能带来的俗套,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效果。

(二)空间对比中的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