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1)古代的经济政策
1.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3.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C.
6.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7.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10.《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11.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
1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