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大法排寒针法操作要点汇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操作要点汇编

一、引言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其核心在于激发人体自身阳气,以阳气为动力,驱邪外出,特别是针对寒邪凝滞所致的诸般病症。此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经典理念,通过针刺特定经络腧穴,调和气血,温通经络,使寒邪自散,阳气得升,机体功能恢复常态。本汇编旨在系统梳理其操作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核心理论基础

本法立论于中医“阳主阴从”、“寒者热之”的基本法则。认为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引发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治疗的关键在于“温补阳气,散寒通滞”。所选穴位多为阳经要穴、背俞穴、募穴及具有强壮作用的特定穴,通过针刺手法的运用,达到“气至病所”,“阳气升发,寒邪自退”的目的。

三、操作要点详解

(一)术前准备与评估

1.医者状态调适:施术前,医者当凝神静气,调匀呼吸,心无旁骛,对患者病情有整体把握,明确寒邪所在部位、性质及阳气亏虚程度。

2.患者状态评估与沟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体质强弱、寒热偏向、有无针刺禁忌。向患者简要说明操作过程及可能的针感,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配合。嘱患者排空二便,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以利于操作和留针。

3.环境准备:宜选择安静、整洁、温暖、避风的环境。冬季尤需注意保暖,避免患者感受风寒,加重病情。

(二)核心操作步骤与要点

1.辨证审因,精准定位

*寒邪性质判断:区分外感寒邪与内生寒邪。外感寒邪多有明确诱因,起病较急;内生寒邪多由阳气亏虚,寒从内生,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病位确定:根据症状表现,结合经络循行,判断寒邪阻滞的主要经络和脏腑。如腰脊冷痛多与太阳经、督脉相关;脘腹冷痛多与脾胃相关。

*阳气亏虚程度评估:判断是单纯寒凝,还是阳虚寒凝,后者需兼顾温补阳气。

2.选穴原则与常用处方

*主穴选择: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旨在振奋一身之阳,通调一身之经气。常用如大椎、命门、腰阳关、肾俞、关元俞、足三里、阳陵泉等。

*配穴加减:根据具体病位和兼症灵活加减。如上肢寒痛加曲池、合谷;下肢寒痛加环跳、委中;脘腹冷痛加中脘、天枢。

*阿是穴应用:对于局部明显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可适当选取,直达病所。

*选穴宜精不宜多:强调少而精,重点突出,避免穴位繁杂,影响疗效集中。

3.施针手法与量学要素

*进针:一般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要求稳、准、轻、巧。对于寒凝血瘀甚者,可适当采用“舒张进针法”或“提捏进针法”。

*得气:强调“气至而有效”。追求酸、麻、胀、重等针感,若能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气至病所)则效果更佳。对于寒邪凝滞、气血虚弱者,得气可能较慢,需耐心候气、催气。

*行针手法:以“温补”手法为主。

*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温通法:可配合捻转、提插,激发经气,产生温热感。部分情况下,可在针尾施以艾条温针灸(如命门、肾俞等穴),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但需注意防止烫伤。

*留针与行针: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以维持针感,巩固疗效。对于寒邪较重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出针:出针时宜缓慢,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邪气外泄,尤其对于虚证患者,更应注意。

4.疗程与间隔

*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而定,通常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对于慢性虚寒性疾病,需坚持治疗,缓缓图功,不可急于求成。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皮肤、医者手指均需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特殊人群禁忌:孕妇、婴幼儿、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危象、出血倾向、皮肤感染、肿瘤局部等,应慎用或禁用。

3.饥饿、过饱、劳累、精神高度紧张者:应避免针刺,待状态平稳后再进行。

4.晕针处理:如遇患者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注意保暖,轻者可饮温开水或糖水后缓解;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急救。

5.避免强刺激:本法以温补为主,除非寒邪极盛,一般不宜采用过强的泻法或长时间、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以免耗伤正气。

6.施术后护理:嘱咐患者施针后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忌食生冷寒凉之品,可适当饮用温开水,以助阳气运行。

五、结语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其要义在于“升阳”与“排寒”的有机结合,通过精准的辨证、恰当的选穴、温和而富有渗透力的手法,达到祛除寒邪、恢复阳气的目的。临床应用

文档评论(0)

lxm26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