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VIP

21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创造宣言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了解立中有驳的论证特色。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宣言的特点,感受文章严谨的说理逻辑和充满情感色彩的说理特色。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2.小组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链接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五种借口:(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列举的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缺乏自信。

3.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许多人常常不敢正视创造或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创造,以致与许多次创造的机会擦肩而过,甚至成了创造面前的懦夫。那么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教学提示】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研读课文,分析论证

1.作者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时,是怎样引经据典的?

(1)环境太平凡:列举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雕像的事例。

(2)生活太单调:列举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等事例。

(3)年纪太小:列举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的事例。

(4)太无能:列举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的事例。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列举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等事例。

2.作者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又讲了一个东山樵夫的故事?

东山的樵夫,他不懂创造,最后把泰山的茅草和树苗都当柴火烧了,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用樵夫比喻老师,草和树苗比喻学生,作者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呼唤教育者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小结:在驳论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密集使用举例论证,大量事例层层递进;多处使用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可感;道理论证,旁征博引;正反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四)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宣言的特征之一是有号召力,充满情感色彩,请同学们举例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示例一: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句话中的“汗”“血”“热情”指人的辛勤付出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之花”“创造之果”“创造之森林”,比喻创造所结出的硕果。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向人们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热情去创造。同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语言气势。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体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示例三: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教学15年,能完成相关任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