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原文翻译及赏析.docVIP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生活奢侈,安史之乱后始悟人生,出家为僧,后复归故里,官至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其诗风简淡自然,擅长五言古诗,与王维、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韦”。代表作有《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

【创作背景】

《寄全椒山中道士》约作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此时韦应物已辞官归隐,隐居滁州西涧。全椒山位于滁州附近,诗人为寄赠山中道士所作,抒发隐逸之思与怀友之情。全诗以清冷之境衬托孤高之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原文呈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话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一边弹奏琴弦,一边放声长啸。

幽深的树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照耀。

【诗词赏析】

1.意境清幽,暗合隐逸情怀

诗前两句以“独坐”“幽篁”点明隐居环境,通过“弹琴”“长啸”的雅士行为,展现诗人超脱世俗的志趣。竹林、琴声、长啸,构成一幅清幽孤高的画面,与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意境相通,体现唐代文人隐逸文化的典型特征。

2.对比手法,凸显孤独与清辉

“深林人不知”以人迹罕至反衬诗人孤高,暗合《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愤。后句“明月来相照”以自然清辉映衬内心孤独,月色虽美却无法排解寂寞,深化隐逸之苦与自我排遣的矛盾。

3.语言简淡,暗合佛道思想

全诗仅二十字,却勾勒出完整的隐逸场景,语言朴素自然,如“复”“来”等虚词运用,暗合佛道“无为而治”的哲学。韦应物早年出家经历对其诗风影响深远,诗中清冷之境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异曲同工。

【常见考点汇总解析】

1.隐逸主题的典型表现

韦诗以简淡笔触展现隐逸生活,与陶渊明、王维等诗人形成隐逸诗派传统。考题常围绕“幽篁”“明月”等意象分析隐逸情怀,需结合唐代文人厌弃仕途的心态解读。

2.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人不知”与“月相照”的对比,是韦应物诗歌的标志性手法,体现孤独与慰藉的辩证关系。考题常要求分析此对比对主题的深化作用,需引用教材中“韦诗以简驭繁”的论述。

3.佛道思想的影响

韦应物诗歌中常出现“独”“静”等意象,暗合佛道清修之境。考题可能涉及唐代文人出家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需参考《唐音癸签》中“韦应物诗似佛家枯淡”的评价。

文档评论(0)

ziliaoguai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 K12 同步 / 拔高资料 + 职业考试备考干货!精选高频考点、真题解析、专题讲义,内容适配考点,助力学生提分、考生高效备考。资料更新及时,按需选品,帮你备考少走弯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