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docxVIP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感受文言之美。

2.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文的韵律,并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领略山川风物之灵秀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的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2.了解写景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二、新授

任务一: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翻译句子。

阅读文言文,只有先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疏通文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学会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可运用以下六种方法:

(1)留字法: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保留不译。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为地名,保留不译。

(2)对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对译出来。可在原来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也可把原来的单音节词换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词。例如:“虽乘奔御风”,将“虽”译为双音节词“即使”。

(3)拆字法: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第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要把这两个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例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物理”为两个单音节词,“物”译为“事物”,“理”译为“道理”“规律”,翻译时应拆开。

(4)增补法:增补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例如:“清荣峻茂”,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主语,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5)删字法: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或补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除。例如:“久之,目似暝”(《狼》),其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

例如:“问女何所思”(《木兰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问女所思何”,译为“问木兰在想什么”。

任务二:抓住景物特征,感受诗文意境,分析文章情感。

一、抓住景物特征

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经常抓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点迸行描写,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丕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区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

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

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

正是因为《三峡》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最主要的特征,才使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记承天诗夜游》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那么我们如何分析景物的特点呢?

(一)抓关键词句

1.找到文中概括景物特点的词句

(1)《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异”二字直接概括了山水的独特之处,是全文景物描写的总纲。

(2)《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字,概括了所有景物的特点。

2.找到文中具体描绘景物的词句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入云”写山之高峻,“见底”写水之清澈,具体勾勒出山川的壮丽与澄澈。

3.找到文中用的妙的词语

(1)动词-《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赋予黄莺人的情态,生动写出早莺抢占向阳树枝的活泼场景,凸显春日的生机。

(2)形容词-《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写出孤烟的挺拔坚毅,“圆”描绘出落日的饱满柔和,以极简的形容词勾勒出大漠雄浑苍茫的意境。

(3)叠词-《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萋萋”分别写出树木清晰可辨、芳草茂盛的样子,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又让景物画面更鲜明生动,充满层次感。

(二)赏诗文手法

1.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将湍急的水流比作“箭”,凶猛的浪涛比作“奔马”,既用比喻写出水流之快,又以夸张强化动感,凸显江水的迅猛奔放。

(2)拟人:《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感——“怜”“送行”,仿佛流水也恋恋不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