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新成就。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虎溪三笑图》三教合一图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源自古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一)佛教的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两汉之际魏晋隋朝唐朝传入盛行、渐趋本土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公元67年,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菩萨皇帝”梁武帝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教的理论1.历程武后载初元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2.反佛斗争(1)原因: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耗费大量钱财影响社会生产影响政府收入违背人伦礼教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对国家、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灭佛原因)(一)佛教的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过程: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②统治者灭佛:(3)影响: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的北魏“龙兴寺佛造像(残件)”,是当时灭佛运动的实证。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宗教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对宗教的处理,视其统治的需要而定。
(二)道教的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道教,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东汉末魏晋隋朝唐朝兴起广为传播;贵儒尊道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最受尊崇东汉末,祖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虽有时也会因统治者个人好恶而有所偏离,但总的说来这一政策比较稳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太上老君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三)儒学的浮沉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魏晋南北朝:佛道发展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同时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儒学思想虽受冲击,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使民不倦。”——(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三教交融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目的+措施)
玄学,又称新道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竹林七贤图》(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三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四)魏晋玄学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玄学实质:外道内儒,儒学的自我更新。
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唐中期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并确立正统地位;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儒、佛、道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佛教盛行并渐趋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反佛与无神论;玄学。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