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准确说出京剧在道具使用和表演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2.通过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感受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魅力。
3.激发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京剧道具“以虚代实”的特点和“亮相”表演的艺术效果。
难点:体会京剧艺术中“无中生有”的美学思想,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京剧趣谈》预习单(含京剧基础知识填空、课文结构梳理)。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京剧道具图片、《穆桂英挂帅》《三岔口》视频片段)、京剧脸谱实物教具。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初识京剧之“奇”(5分钟)
1.戏曲猜猜乐:播放三段音频(《梁祝》越剧、《天仙配》黄梅戏、《贵妃醉酒》京剧),引导学生辨别戏曲种类,提问:“哪种戏曲被称为‘国粹’?”(预设:京剧)
2.视觉冲击:播放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穆桂英持马鞭亮相、策马出征片段),聚焦“马鞭”道具,追问:“舞台上没有真马,为什么观众能感受到穆桂英在骑马?”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京剧趣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京剧中的‘趣’藏在哪里?让我们一起从文字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观看”多感官刺激,将抽象的京剧艺术具象化,以“无马却似有马”的矛盾点激发探究欲,为下文理解“虚实相生”铺垫。
板块二:初读梳理——概览京剧之“貌”(8分钟)
1.自主阅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成预习单任务:
圈出易错字(如“驰骋、尴尬、戛然而止”),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正音。
用“//”将课文分为两部分,概括主要内容(预设:《马鞭》——道具艺术;《亮相》——表演艺术)。
2.全班反馈:
抽查生字认读(如“虚拟、约定俗成、凸显”),强调“仆役(púyì)”“窦尔敦(dòuěrdūn)”等易错读音。
明确课文结构:通过“道具”和“表演”两个维度介绍京剧特色。
设计意图:发挥六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以预习单为抓手,快速梳理文脉,为精读环节节省时间。
板块三:精读《马鞭》——品悟道具之“趣”(15分钟)
(一)聚焦“马鞭”:一根棍子的“魔力”
1.问题驱动:出示自学要求:“默读《马鞭》第1自然段,用‘____’画出使用马鞭的原因,用‘﹏﹏’标出其‘妙处’。”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并补充:
实在道具
出现原因
妙处
马鞭
①舞台空间有限,无法呈现真马;②真马易失控
①符合“写意”美学(不用真马,却能表现骑马意境);②展现演员姿态(如挥鞭、翻身);③给表演留足自由(可快可慢,可进可退);④装饰美(颜色象征马匹:红马鞭=赤兔马,白马鞭=的卢马)。
3.想象体验:播放谭鑫培《定军山》马鞭表演片段,学生模仿“挥鞭”“勒马”动作,感受“一鞭代马”的艺术张力,追问:“如果舞台上真的牵来一匹马,表演会怎样?”(预设:限制演员动作,破坏想象空间)
(二)拓展“虚实”:从“有”到“无”的智慧
1.自主迁移: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用同样方法分析“鞋底、酒壶酒杯”等道具的“虚拟用法”,完成表格:
实在道具
虚拟场景
妙处
(用课文原句回答)
鞋底
缝补衣服
“可以感觉、可以使用,只是不……”
酒壶、酒杯
饮酒、吃饭
“‘无’远远胜过了‘有’”
2.文化点睛:教师补充:“这就是京剧的‘写意美学’——用最简洁的道具,激发观众最丰富的想象。比如《拾玉镯》中,孙玉姣没有真的在刺绣,却通过穿针引线的动作让观众‘看’到了绣品。”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支架降低概括难度,结合视频和动作模仿,让学生直观感受“以虚代实”的妙处,理解“无中生有”并非“没有”,而是“超越实物”的艺术升华。
板块四:研读《亮相》——感受表演之“韵”(12分钟)
(一)对比辨析:静态与动态的“反差萌”
1.任务单自学:学生默读《亮相》,找出两种亮相方式,完成对比表格:
亮相类型
表演特点
与生活的矛盾点
妙处
静态亮相
双方“脸对脸、眼对眼、兵器对兵器”,定格不动
打仗时为何突然静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凸显武艺高强、必胜信心
动态亮相
胜利方“抡圆胳膊耍兵器,风雨不透”
敌人逃跑了,为何不追击反而“耍花枪”?
凸显英雄气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视频印证:播放《三岔口》夜战片段(黑暗中静态对峙→突然动态打斗),学生观察:“静态亮相时,演员的眼神、手势传递了什么信息?”(预设:紧张气氛、角色性格)
(二)文化延伸:从“亮相”到“人生”
提问:“京剧中的‘亮相’和生活中的哪些场景相似?”(预设:运动员领奖时的定格、演讲时的手势强调)
小结:“亮相是京剧的‘高光时刻’,它用夸张的静止和动态,让美在瞬间放大。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亮相’(如自信
-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市高层次人才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高级教师持证人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和润色等,己有近十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方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策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