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常用药材鉴别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理论体系独特,用药经验丰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梳理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并结合实际,介绍部分常用药材的鉴别要点,以期为中医药爱好者及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药学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发现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从《神农本草经》的初步奠基,到《本草纲目》的集大成,中药的品种不断丰富,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这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的漫长过程,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
(二)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偏性,是中医认识和使用中药的核心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等方面。
1.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不同的味对应不同的作用趋势和治疗效果,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2.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主要作用于某经(脏腑或经络),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3.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向外,沉是泄利向内。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性味、质地轻重以及炮制方法等密切相关。
(三)中药的配伍
中药配伍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其目的在于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治疗范围或适应复杂病情。经典的配伍理论包括“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相须、相使能增强疗效,是临床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的配伍关系;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毒性,是使用毒副作用药物时的重要配伍方法;而相恶、相反则可能降低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原则上应避免使用。
(四)用药禁忌
中药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虽然其中部分内容尚有争议,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谨慎对待。妊娠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可能对孕妇或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禁用或慎用。饮食禁忌则指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某些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的食物。
二、常用药材鉴别
药材鉴别是确保中药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主要依靠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具有简便易行、快速准确的特点。以下介绍几种临床常用且易于鉴别的中药材。
(一)根及根茎类药材
1.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鉴别要点:
*形状: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味: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伪品提示:常见伪品有紫花苜蓿、蓝花棘豆等,其断面多无放射状纹理,味淡或苦,无豆腥味。
2.当归
*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鉴别要点:
*形状: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
*质地: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
*气味: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经验鉴别:“归头”(根头)具环纹,“归身”(主根)粗长,“归尾”(支根)细短,全体称“全归”。断面皮部厚,有棕色油点(分泌腔)。
3.党参
*来源: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鉴别要点:
*形状: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质地: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
*气味:气微香,味甜,嚼之无渣或有轻微渣感。
*伪品提示:常见伪品有迷果芹、银柴胡等,其“狮子盘头”特征不明显或无,味淡或苦。
4.甘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鉴别要点:
*形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地:质坚实,断面略显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