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什么特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一、自然地理特征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按面积计),其形成与长江中游的地质构造运动及河流水系演变密切相关,属典型的河迹湖(由河流演变过程中残留的河湾或河道扩张形成)。从空间分布看,其主体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北部,北接长江荆江段,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湖南省境内四大主要河流),地理坐标大致为北纬28°30′-29°38′、东经111°40′-113°10′,整体呈近似“U”型的扇形水系格局。

1、地貌形态的复合性

洞庭湖流域地貌由湖盆、环湖平原及周边山地共同构成,呈现显著的梯度差异。湖盆中心区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25-30米;环湖平原(如澧阳平原、南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30-50米,由河流冲积物长期堆积形成,土壤肥沃;周边则为海拔200-1000米的低山丘陵,如西部的武陵山余脉、南部的雪峰山北麓、东部的幕阜山余脉。这种“山-丘-平-湖”的复合地貌,既为湖水提供了天然汇水空间,也通过地表径流将周边山地的养分持续输入湖区,支撑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性

受季风气候与长江、四水来水的双重影响,洞庭湖水域面积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消长特征。丰水期(5-10月)时,四水及长江洪水汇入,湖面可扩张至约2625平方公里(以城陵矶水位33米为基准),最大宽度达70公里,呈现“八百里洞庭”的浩渺景象;枯水期(11-4月)时,水位下降至24米以下,湖面骤减至约500平方公里,湖床大面积裸露,形成星罗棋布的浅水洼地、草滩和洲垸(人工围垦形成的小型圩田)。这种“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水文现象,不仅塑造了多样化的湿地生境,也对湖区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如农业、航运)提出了特殊要求。

二、水文动态特征

洞庭湖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其水文过程与长江中游的水沙关系高度耦合,核心特征体现在水位波动的规律性、吞吐能力的高效性及泥沙淤积的持续性三方面。

1、水位季节波动的规律性

洞庭湖年均水位变幅达10-15米,是长江流域水位波动最剧烈的湖泊之一。以岳阳站(湖口控制站)为例,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约32.5米(出现在7-8月),最低水位约22.8米(出现在1-2月),最大年际变幅可达18米(如1998年洪水期水位35.94米,2006年枯水期水位仅21.76米)。这种规律性波动是自然水文节律的体现,一方面为湿地植被的周期性生长(如苔草在枯水期萌发,丰水期被淹没分解)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沿湖防洪设施(如堤坝、涵闸)需具备应对大落差水位变化的能力。

2、吞吐能力的高效性

洞庭湖通过“四水入湖、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洪”的双重水源补给,形成了强大的吞吐功能。据水文监测,湖区年均入湖径流量约3000亿立方米(其中四水占70%,长江三口占30%),年均出湖径流量约2800亿立方米(经城陵矶注入长江),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1/3。这种“大进大出”的吞吐模式,使洞庭湖成为长江中游的“天然水塔”,可削减长江洪峰流量的15%-30%(如1954年特大洪水期间,洞庭湖调蓄水量达317亿立方米),显著降低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3、泥沙淤积的持续性

受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及四水流域来沙影响,洞庭湖是长江流域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湖泊。据统计,年均入湖泥沙量约1.33亿吨(其中长江三口占80%,四水占20%),而出湖泥沙量仅0.35亿吨,年净淤积量约0.98亿吨。长期淤积导致湖盆平均淤高速度约为3厘米/年,湖容(蓄水能力)从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缩减至2020年的约167亿立方米,调蓄功能持续减弱。尽管近年来通过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如三峡水库拦沙)使入湖泥沙量减少约50%,但湖盆淤积的历史欠账仍需长期治理。

三、生态系统特征

洞庭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1992年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其生态系统以湿地为核心,具有类型多样、生物富集、服务功能突出等特点。

1、湿地类型的多样性

湖区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大类,其中自然湿地占比超80%。河流湿地主要分布于四水入湖河口区,水流速度较快,底质以沙砾为主;湖泊湿地集中于湖心区域,水深2-5米,水生植被(如眼子菜、苦草)覆盖度约30%;沼泽湿地多发育于消落区(水位季节性涨落形成的滩地),以芦苇(高度2-4米)、苔草(高度0.5-1.5米)为优势种,是鸟类重要的栖息觅食地;人工湿地则包括沿湖的稻田、鱼塘等,通过水位调控与自然湿地形成互补生境。

2、生物多样性的富集性

洞庭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库。据调查,湖区记录有维管束植物427种(如莲、菱角等经济植物)、鸟类3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3种,包括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鱼类117种(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及中华鲟等濒危物种)、底栖动物

文档评论(0)

小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繁华落幕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3日上传了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