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练习题集合.docxVIP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练习题集合.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练习题集合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人文精神,更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离不开扎实的练习。本集合旨在通过精心筛选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内所学,拓展阅读视野,从而在文言文的天地里游刃有余。

一、文言实词:理解词义的基石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其含义和用法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重点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现象。

(一)一词多义辨析

示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是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点拨:“鄙”本义为“边疆,边远的地方”(如例1)。由“边远”引申为“见识浅陋”(如例2)。例3中“鄙远”为“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边邑”,“鄙”为意动用法。理解一词多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并注重积累常见义项。

练习:请分析“兵”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3.草木皆兵。(《晋书·苻坚载记》)

(二)古今异义词辨识

示例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并说明其变化类型(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

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点拨:例1中“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属于词义转移。例2“卑鄙”古义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义为品德恶劣,感情色彩由中性变为贬义。例3“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属于词义缩小;“绝境”古义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属于词义转移。学习时需特别留意这些差异,避免以今释古。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示例3: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点拨:例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例2“活”,使动用法,使……活。例3“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例4“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掌握词类活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句意和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3.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四)通假字辨识与理解

示例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及其意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点拨:例1“倍”通“背”,背叛。例2“蚤”通“早”,早早地。例3“知”通“智”,智慧。通假字是古人书写时的一种替代现象,阅读时需结合上下文及字形字音来辨识。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二、文言虚词:贯通文气的纽带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意义多变,是理解文言文语气、语意和句子结构的重要助手。重点掌握“之、其、以、于、而、则、乃、为、者、也、乎、焉”等常见虚词的用法。

(一)重点虚词用法辨析

示例5: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4.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点拨:例1“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例2“之”为动词,往,到……去。例3“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例4“之”为代词,他。“之”的用法多样,需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与其他词语的关系来判断。

练习: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

文档评论(0)

超越梦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