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研发北京化工大学焦书科教授

1.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顺式1.4聚异二烯是组成、结构和性能最接近天然橡胶的异戊二烯均聚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长春应化所)就已掌握了异戊二烯进行顺式1.4聚合的催化剂和技术。但是在我国迄今尚无异戊橡胶生产,其根本原因是:已知的五种合成路线中无一在技术经济上是合算的,再加上轻油裂解生产乙烯时副产的C5馏份未得到有效地分离,即缺乏单体来源。值得提出的是,我国丁二烯、丙烯均已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料来源丰富价廉;而且当丙/丁发生交替共聚时,所得共聚物结构酷似异戊二烯链节。

1.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1)天然橡胶的组成、结构和性能①巴西三叶胶;杜仲胶。其合成原料均为异戊二烯、顺式1,4聚异戊二烯(Cis1,4~98%,后者反式1,4含量98~99%。②尽管顺式聚异戊二烯(异戊胶)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其强伸性能特别拉伸结晶行为远逊于天然橡胶(如下图)。主要原因:a.Cis1,4含量低(92~94%)b.缺乏少量蛋白质及含-COOH、-OH物质;c.反式PBR有望能实现上述a、b性能。

结构单元模拟顺式1,4聚异戊二烯链节丙丁交替链节乙丙交替共聚链节乙/丙交替共聚至今尚未实现,而丙/丁交替共聚是可以实现的,理应具备和天然橡胶相似的综合物性。1.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

1970年左右日本的古川淳二曾对丙/丁交替共聚提出两类催化剂体系即钛系和钒系:钛系催化剂:TiCl4/AliBu3或TiCl4/AliBu3/Ph?COCH3该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催化活性低:160~300g共聚物/gTi聚合温度低:–78~–45℃共聚物分子量低:[η]=1.0dl/g交替度低:90%钒系催化剂:VOCl3/AliBu3或VO(acac)2/AlEt3/AlEt2Cl该催化剂也存在三低:活性低、分子量低、聚合温度低但所得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高丁二烯反式1,4含量:99%交替度高:>95%,[η]=0.1~0.3dl/g也就是说两种催化剂均不能满足橡胶的性能和技术经济要求。因此我们选择了V系催化剂体系开展了以解决三低问题为目的催化理论和技术研究。

R-OHR-转化率%[η](dl/g)异丁醇600.832-乙基丁醇700.832-甲基戊醇500.742-乙基己醇600.92新戊醇801.06苯甲醇微聚——3.1研究了VO(OR)2Cl/AliBu3催化体系中R的结构(见表1)丙烯/丁二烯配料比和聚合温度对催化活性和共聚物结构、分子量的影响。反应是VOCL3+ROHVO(OR)2Cl。

3.研究内容和结果(1)若钒酸酯中的R基为直链或芳基,基本无活性(2)若OR基中与氧相连的β-C上分支越多,催化活性越高,其中以新戊基活性最高,它可把转化率达到80%的时间缩短到3~5h。(古川V系催化剂则需15~20小时)(3)聚合物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升高(从-76℃升高到-10℃)直线下降,根据这一性质,于-76℃~-45℃制得了[η]=1.6~2.6d1/g的共聚物。IR和13C—NMR测定表明,该共聚物中丁二烯链节的反式1,4含量≥99%,丙/丁的交替度≥95%(4)丙/丁配料比增大,即随配料中丙烯浓度的提高催化活性增大,但共聚物[η]急剧下降,这就预示着丙烯可能是强的链转移剂结果分析:

3.2研究了V-Al催化丙/丁交替共聚的动力学用自行设计并制得的低温动力学研究装置,于-80℃~-2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该体系的动力学行为。目的是为了揭示该体系“三低”的内因

1.液氮杜瓦容器2.扦底管3.针形阀4.压力表5.12磅广口保温瓶6.致冷蛇管7.电加热器8.搅拌浆9.离心泵10.热敏电阻11.控温仪12.有视窗的杜瓦保温瓶13.三通考克14.汞砣低温精密温度计15.橡皮塞16.电磁搅拌17.可调速电机18.膨胀计19.聚合釜20.视窗试验装置图

3.研究内容和结果得到两个动力学方程:共聚合速率方程及动力学参数共聚合速率方程:式中:[V]=VO[OCH2—C(CH3)3]2Cl的浓度,α是催化剂利用率,[P]和[Bd]分别是丙烯和丁二烯浓度,且?[V]=P*,K=kp[P*],[P*]是活性种浓度。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动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聚合温度下的动力学参数聚合条件:[M]0=0.832mol/L,Bd/P=1,Al/V(molr

文档评论(0)

SYWL201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权威、专业、丰富

认证主体四川尚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716HC2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