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5届高三高考考前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原始人们对于乌鸦的崇拜源于对黑暗的恐惧。乌鸦存在人们的身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全身乌黑,朝出暮归符合太阳的规律,又因为它可以在高空中自由地飞翔,人们
便认为乌鸦能够飞到太阳中去。(A)。
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历法的精密化,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原始信
仰逐渐削弱。然而,乌鸦的神圣性并未完全消失,反而通过神话传说的重新诠释得以延续。
三足乌的出现增加了其神秘性和神圣性。在《淮南子·精神篇》中,高诱注解“日中有踆乌”
时提到“踆,犹蹲也,谓三足乌”,进一步强化了三足乌与太阳的联系。(B)这些记述使
三足乌的观念深入人心,乌鸦作为神鸟的身份得以确立。
汉代以后,乌鸦的象征意义逐渐从神鸟转向孝鸟。统治者通过儒家思想提倡仁孝,乌鸦
因其反哺的习性被赋予慈孝的象征意义。在《说文解字》中,乌鸦被直接定义为“孝鸟”。
上层统治者将三足乌作为慈孝的象征,乌鸦的慈孝之德被无限扩大,并广泛接受。李时珍《本
草纲目·禽·慈乌》中,也记载了乌鸦“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的习性。这种反哺之德被广泛传播,乌鸦因此成为慈孝的象征。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使得乌鸦成为孝的象征,甚至乌鸦的叫声也被视为哀悼死者的表现。
在《后周书·宗懔传》中,记载了宗懔因母亲去世而悲痛欲绝,乌鸦群集于其庐舍,哭声停
止后乌鸦才离去的情景。(C)这种记载进一步强化了乌鸦与孝道的联系。白居易《慈乌夜
啼》诗将其比作“鸟中之曾参”,则体现了唐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乌鸦神圣性的兴盛是在神话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环境转变的时候,就失去了其赖
以传播的土壤。宋代是乌鸦象征意义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和技术进步,宋人更注重自
身的努力与温饱的关系,这使人们生活中更加趋于追求实际,神话传说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
展逐渐衰弱下去,人们更加注重在现实中寻找依据。乌鸦的神圣性和仁孝象征在现实面前逐
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作为不祥之鸟的形象。乌鸦的黑色羽毛、对腐肉的喜爱以及其在死
亡现场的频繁出现,使其逐渐被视为死亡的象征。宋代文献中,乌鸦常与死亡和凶兆联系在
一起。(D)范浚在《杂兴诗》中写道:“鹊噪得欢喜,乌噪得憎慎。”
乌鸦的象征意义从神鸟到孝鸟,再到不祥之鸟的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
念的变化。宋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乌鸦作为不祥之鸟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死
亡的象征。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宋代社会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反映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
提升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
(节选自王二杰《乌鸦象征意义的流变》)
材料二: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部实录山川物产的自然博物志,其中何以又会充斥着众多非牛非
马、人面兽身、九头九尾之类的怪物呢?实际上,这些乍看之下荒诞离奇的记载,只有在古
代博物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恰如其分的解释。
如《山经》中的“鯥”:“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
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它明明是鱼,却有牛身,蛇尾、鸟翅,肋下生羽,世上安
有完全违背动物分类学规律的怪物?实际上,此物就是穿山甲。穿山甲体形与牛相去甚远,
但身大头小,背部隆起,确与牛体形相似;尾巴修长,故曰蛇尾;鳞片重叠,周身披甲,有
似鸟翼;鳞片间生有硬毛,身体两侧硬毛尤多,故谓肋生羽;周身生鳞,且可入水,故谓之
鱼;穿山甲冬眠,故谓之冬死而夏生。
在上古时期博物学尚不发达,尚未建立一套可共享的博物学术语,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
照相术的条件。要记录动物形态,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借人们所熟悉的动物对之进行形容:脑
袋像啥,面孔像啥,四肢尾巴像啥……于是就“捏造”出由不同动物形体组合而成的“怪
物”。倘若不明此理,《山海经》自然也就变成怪物之书了。比如鯥(穿山甲),在画手们的
笔下,就变成牛首鱼身、身生双翼的怪物。
(摘编自刘宗迪《〈山海经〉里的怪物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三:
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忽座间一人进曰:“大军相当之
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视之,乃扬州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东北三省精准教学联盟2025届高三考前强化卷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三四模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三5月高考模拟检测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河北省部分校2025届高三5月联考猜题信息卷(一)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试题(解析版).docx
- 【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