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技术原理培训.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GBT技术原理培训演讲人:XXX

Contents目录01基础概念介绍02结构组成解析03工作原理详解04关键特性参数05应用案例分析06培训总结要点

01基础概念介绍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包括额定电压(600V-6500V)、额定电流(10A-3600A)、开关频率(通常低于50kHz)以及导通压降(1.5V-3V),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其在逆变器、变频器等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关键电气参数温度特性与可靠性IGBT的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需配合散热设计确保稳定性。其失效模式包括热失控、闩锁效应等,需通过优化驱动电路和封装工艺来规避。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结合了MOSFET的高输入阻抗和BJT的低导通压降特性。其结构由栅极、集电极和发射极构成,通过栅极电压控制导通与关断,适用于高压大电流场景。IGBT定义与基本特性

首款IGBT由GE公司于1982年研制成功,采用平面栅结构,电压等级较低,主要替代GTO(可关断晶闸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IGBT发展历程早期技术探索(1980年代)引入沟槽栅技术(TrenchGate),降低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电压等级提升至1700V,广泛应用于变频家电和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技术突破阶段(1990-2000年)发展出场终止型(FieldStop)和逆导型(RC-IGBT)结构,模块化设计成为主流,电压覆盖3300V-6500V,支撑高铁、智能电网等高压场景需求。现代高性能IGBT(2010年至今)

IGBT与其他器件比较与MOSFET对比IGBT在高压(600V)场景下导通损耗更低,但开关速度较慢;MOSFET适用于高频(MHz级)低压应用,如电源管理IC。两者在混合式拓扑中常协同使用。与SiC/GaN器件对比硅基IGBT成本低且技术成熟,但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在高温、高频及能效方面更具优势,未来可能在中高端市场形成互补或替代关系。与BJT对比IGBT为电压驱动,驱动电路简单且功耗低;BJT需电流驱动,存在二次击穿风险,已逐步被IGBT替代。

02结构组成解析

多层半导体堆叠设计芯片由数千至数万个重复元胞构成,通过优化元胞几何形状(如沟槽栅或平面栅)平衡导通压降与开关损耗,提升电流密度和热稳定性。元胞单元布局终端保护结构芯片边缘集成场限环(FLR)或场板结构,通过电场分布优化防止边缘击穿,确保高压环境下的可靠性。IGBT芯片采用N型漂移区、P型基区、N+发射极等多层结构,通过载流子注入增强效应降低导通损耗,同时结合MOS栅极控制实现高速开关特性。内部芯片结构

封装类型与材料模块化封装(如EconoDUAL)采用铜基板与陶瓷绝缘层(Al2O3或AlN)组合,支持高电流(600A以上)和高压(1700V)应用,散热性能优异且机械强度高。01分立器件封装(TO-247/TO-220)使用环氧树脂包裹与铜引线框架,适用于中低功率场景,成本低但热阻较高,需配合散热器使用。02先进封装技术(SiC混合封装)集成碳化硅二极管与IGBT芯片,采用银烧结工艺降低界面热阻,适用于高频高温应用(如新能源汽车逆变器)。03

栅极(Gate)集电极(Collector)接收PWM控制信号,通过施加±15V电压驱动MOS沟道形成或关断,其输入电容(Cies)直接影响开关速度与驱动电路设计。连接高压侧电路,在导通时承载主电流,需考虑与散热路径的低电感连接以抑制浪涌电压。端子功能说明发射极(Emitter)分为功率发射极(主回路)和辅助发射极(电流检测),后者通过Kelvin连接减少寄生阻抗对驱动回路的影响。温度监测端子(NTC)部分模块集成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实时反馈结温信息至保护电路,防止过热损坏。

03工作原理详解

导通机制分析载流子注入与电导调制IGBT导通时,栅极施加正向电压形成沟道,使电子从发射极注入N-漂移区,同时空穴从集电极注入,形成电导调制效应,显著降低通态压降(Vce(on))。MOSFET与BJT协同作用IGBT结合了MOSFET的栅极控制特性和BJT的高电流能力,导通阶段表现为MOSFET驱动BJT的复合模式,实现低导通损耗。温度对导通特性的影响高温下载流子迁移率降低,导致通态电阻增大,但电导调制效应部分抵消该影响,需在设计时权衡热稳定性与导通性能。

软关断技术应用通过优化驱动电阻或采用有源钳位电路,减缓关断时的电压变化率(dv/dt),降低电压尖峰和电磁干扰(EMI)。栅极电压撤除与沟道消失关断初期,栅极电压降至阈值以下,MOSFET沟道关闭,电子注入停止,但N-漂移区存储的少数载流子需通过复合或抽离耗尽,形成拖尾电流。拖尾电流与关断损耗拖尾电流是IGBT关断延迟的主因,其持续时间取决于载流子寿命和集电极电压上升速率,直接影

文档评论(0)

淡看人生之天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选择了就要做好,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件事,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