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宋与阿拉伯天文交流
引言:跨越陆海的文明对话
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碑》前,斑驳的字迹里仍能窥见盛唐气象。碑文中”大秦国大德阿罗本”的记载,不仅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见证,更暗合着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场景——当长安的晨钟与巴格达的宣礼塔同时响起,两个相隔万里的文明正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展开着包括天文在内的深度交流。从八世纪到十三世纪,唐宋王朝与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的天文互动,犹如一条隐没在丝绸与香料贸易中的星轨,串联起东西方对宇宙的探索,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互鉴共生的动人篇章。
一、交流背景:陆海丝路铺就的天文对话之路
1.1政治经济基础:两大文明的强盛期重叠
公元7世纪中叶,唐帝国(618-907)与阿拉伯帝国(632-1258)几乎同时进入鼎盛阶段。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750-1258)的”黄金时代”形成时间上的完美重叠。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常住胡人达数万;巴格达的”智慧宫”则汇聚了来自波斯、印度、希腊的学者。这种同步的强盛,为包括天文在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坚实的政治保障。
经济层面,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主通道。广州、泉州的市舶司每日吞吐着大食、波斯的商船,《岭外代答》记载:“大食国之来也,以小舟运而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至三佛齐国,乃复如三佛齐之舟,以往中国。”这种成熟的航运网络,不仅运输丝绸、瓷器,更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商队中常夹杂着学者、僧侣,他们的行囊里除了货物,还有星盘、历书和天文手稿。
1.2天文需求的共性:农业与宗教的双重驱动
对天文的重视是两大文明的共同特征。唐朝实行均田制,农业是国本,历法直接关系到农时安排,《唐律疏议》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将历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阿拉伯帝国横跨亚非欧,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如确定斋月起始、礼拜朝向)对天文观测提出精确要求,《古兰经》中”以日月计算,是安拉的定制”的训谕,推动着天文成为显学。
这种需求共性催生了交流的内在动力。唐朝司天监(后称太史局)有1000余人,分设春官、夏官等四科;阿拉伯的马拉盖天文台、撒马尔罕天文台同样规模宏大。当双方意识到对方在天文领域的成就可补己之短,交流便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交流载体:人员、文献与技术的立体流动
2.1使者与学者:行走的知识桥梁
官方使者是最早的交流媒介。据《册府元龟》记载,从651年大食首次遣使入唐到907年唐朝灭亡,大食遣使达39次。这些使团中常包含”天文生”,如719年吐火罗国(今阿富汗)遣使献”解天文人大慕阇”,唐玄宗特令其在司天监参与历法修订。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开成五年(840年)扬州有”大食国天文生”与中国历官共同观测日食,“各执浑仪,互校时刻”。
民间学者的流动更具持续性。波斯裔学者李素(字文贞)的家族就是典型案例。其曾祖李益在天宝年间(742-756)入唐,祖父李朏任司天监秋官正,父亲李志任冬官正,李素本人官至司天监主簿,参与编制《符天历》。《李素墓志》记载其”通九执之历,究七曜之占”,所谓”九执历”正是源自印度、经阿拉伯改良的天文体系,可见其家族已成为东西方天文知识的”转换器”。
2.2文献译介:从星表到历算的知识转译
文献交流是更系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唐朝《开元占经》收录了大量”天竺九执历”内容,而”九执历”的阿拉伯版本《信德欣德》(Sindhind)在8世纪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在位)曾说:“我要让我的子民用上比波斯历更准确的历法。”于是组织翻译了印度和中国的历算著作。
阿拉伯学者比鲁尼(973-1048)的《印度志》中提到:“中国的历法以甲子纪日,与我们的七曜周期不同,但他们的日月食计算方法非常精妙。”他曾试图将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与阿拉伯的”黄道十二宫”对照,这种跨体系研究在其手稿中留下大量批注。而中国方面,宋代《崇文总目》著录有《都利聿斯经》《聿斯四门经》,均为阿拉伯占星术与天文历法的译著,“都利”即”托勒密”(Ptolemy)的唐音转写,可见托勒密体系已通过阿拉伯传入中国。
2.3仪器互通:从浑仪到星盘的技术交融
天文仪器是交流的物质载体。中国的浑仪在唐代已发展为”三重环”结构(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僧一行(张遂)与梁令瓒改进的黄道游仪,能更精确测量恒星位置。这种技术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也通过大食商人传到西亚。阿拉伯天文学家苏菲(903-986)在《恒星图像》中提到:“中国的浑仪用青铜铸造,环圈间的刻度精细如发丝,我们的工匠正在尝试仿制。”
阿拉伯的星盘(Astrolabe)则在宋代传入中国。星盘是一种多功能天文仪器,可测时间、纬度、天体高度,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记载:“尝见大食贾人持一铜盘,上有星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