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Ⅱ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也需要现代科技的助力。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够将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精准的数据库。这种数字化保存不仅能抵御自然老化带来的损耗,更能突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技术应用与文化本真性的平衡。过于强调技术呈现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稀释,而忽视技术创新又会限制传播效果。因此,数字化保护应当坚持科技赋能而非取代的原则,让技术成为非遗传承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
材料二:
以下是2020-2024年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数据统计:
年份
数字化项目数量
线上展示平台数量
参与传承人数量
网络访问量(亿次)
2020
326
45
1286
8.7
2021
412
58
1543
12.3
2022
537
76
1892
16.8
2023
689
94
2351
23.5
2024
865
112
2978
31.2
材料三:
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了不同流派琴师的指法特点,建立了包含200余首传统曲目的音频数据库。同时开发了虚拟现实体验系统,用户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古代琴院,感受古琴艺术的文化氛围。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挖掘古琴背后的文化精神。我们在数据库中不仅收录乐谱指法,还整理了历代琴论文献,让用户在学习技艺的同时,能深入理解古琴所承载的哲学思想。这种数字化保护模式已使古琴艺术的传承人群体扩大了近三倍,年轻学习者占比从32%提升至6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路径,能实现工艺流程的数字化记录和精准数据库的建立。
B.2020-2024年,我国非遗数字化项目数量逐年递增,2024年较2020年增长超过一倍。
C.古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不仅收录乐谱指法,还整理文献,体现了技术与文化的结合。
D.非遗数字化保护只需注重技术创新,就能突破传播限制,扩大传承人群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化保存能完全抵御自然老化带来的损耗,是非遗保护的最佳方式。
B.材料二的数据显示,线上展示平台数量与网络访问量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古琴艺术的数字化实践表明,技术应用可以促进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年轻化。
D.过于强调技术呈现必然导致文化内涵的稀释,不利于非遗的真正传承。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科技赋能而非取代原则的一项是(3分)
A.某剪纸非遗项目利用3D打印技术批量生产剪纸作品销售
B.某皮影戏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传统皮影表演技艺
C.某木雕非遗项目用机器雕刻替代传统手工雕刻流程
D.某戏曲非遗项目将传统剧目改编为网络游戏情节
4.材料三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论述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如何实现技术应用与文化本真性的平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夜归人
迟子建
雪是从酉时开始落下的,起初只是零星几片,后来便越下越密,仿佛天空中有无形的筛子在不停地筛落琼花。我踏着积雪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步都陷进半尺深的雪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雪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街道两旁的路灯早早亮了起来,橘黄色的光晕被雪花折射得有些朦胧。路边的松柏裹着厚厚的雪,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座小城。偶尔有汽车驶过,车灯划破雪幕,留下两道转瞬即逝的光轨,随后又被新的雪花覆盖。
经过街角的老邮局时,我看到玻璃窗内亮着温暖的灯光。推门进去,一股夹杂着煤烟味的暖气扑面而来。守邮局的老王正坐在火炉旁烤着手,见我进来,连忙起身:这么大的雪还出来啊?
刚从单位下班,我跺了跺脚上的雪,王师傅还没下班?
等最后一班邮车呢,老王指了指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八点,这鬼天气,估计得晚点了。
炉火噼啪作响,映得老王的脸格外红润。墙角堆着几捆未送出的报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