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网络谣言侵害名誉责任认定
一、引言:当键盘成为”凶器”,网络谣言如何撕碎普通人的生活
前几日刷到一条新闻,某地一位中学老师因被匿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编造”多次向家长索要购物卡”的谣言,短短三天内,家长群里的私信从”老师辛苦”变成”要求公开账目”,学校接到十多通投诉电话,最终这位从教二十年的老师被迫停职接受调查。尽管一周后警方查明谣言系某家长因孩子未评上三好学生恶意编造,但老师的工作虽恢复,却总在校园里被同事刻意避开,连最亲近的学生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围在她身边。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深切感受到: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网络时代,一条谣言可能在几小时内摧毁一个人半辈子积累的名誉,而厘清责任、讨回公道的过程,往往比谣言传播本身艰难得多。
网络谣言侵害名誉的责任认定,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发了信息谁担责”。它涉及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侵权行为的多维认定、责任主体的分层追责,更关乎如何在言论自由与名誉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本文将从法律依据、构成要件、责任主体、抗辩事由、司法实践难点等维度,抽丝剥茧地解析这一复杂命题,既为普通人在遭遇谣言时维权提供指引,也为理解网络空间的法治边界提供参考。
二、基础框架:网络谣言侵害名誉的法律依据体系
要明确责任认定,首先需要理清相关法律条文的”工具箱”。我国目前已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刑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人身权益规定》)等为补充的法律体系,为网络谣言侵害名誉的责任认定提供了全方位依据。
(一)民事领域:名誉权保护的”防护盾”
《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这一条款确立了名誉权保护的基础——侵害名誉权的核心是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而针对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民法典》第1194-1197条进一步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张三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李四是诈骗犯”的虚假信息(造谣行为),李四发现后立即通知平台删除,但平台拖延了两天才处理,这两天内该信息被转发了500次,那么张三需要对全部损害负责,平台则需要对拖延期间扩大的500次转发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二)刑事领域:情节严重时的”高压线”
如果网络谣言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的诽谤罪。该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的”情节严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包括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等情形。
比如之前引发广泛关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造谣者将女子取快递的视频剪辑并编造”少妇出轨快递员”的谣言,信息被转发超500次,阅读量超千万,导致女子被公司劝退、长期抑郁。最终法院认定构成诽谤罪,造谣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正是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典型交叉案例。
(三)行政领域:违法行为的”中间带”
对于尚不构成刑事犯罪但违反治安管理的网络谣言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这为打击情节较轻的网络谣言提供了行政追责依据,形成了”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制裁”的完整责任链条。
三、核心要件:网络谣言侵害名誉责任的”四要素”认定
责任认定的关键,在于逐一验证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及相关司法解释,网络谣言侵害名誉权需同时满足四个要件:存在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造成名誉权损害后果、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四个要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行为要件:“造谣”与”传谣”的双重界定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在网络谣言场景下主要表现为”捏造事实并散布”(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化工生产技术项目苯乙烯的生产.ppt VIP
-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可打印).pdf VIP
- 《红星照耀中国》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带读课(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推拿治疗学不寐课件,十四五推拿治疗学课件.pptx VIP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含参考答案.pdf VIP
- 酒吧劳动用工合同范本7篇.docx VIP
-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吸管?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 21年浙江6月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pptx VIP
- 药店动态质量管理知识(一)答案-2025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docx VIP
- 【中学】【育人故事】唤醒你的“耳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