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PAGE1—
八上语文文言文《三峡》解读
摘要:《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经典篇章,作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点文言文,其以极简笔墨勾勒三峡四季山水的奇绝风貌,兼具地理文献的严谨性与山水散文的文学性。本文紧扣“文本解读—艺术特色—主题思想—学习应用”逻辑链,结合八年级学生文言知识储备与审美认知水平,逐段解析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及写景技法,挖掘作者对自然之美、规律之敬与民生之怀的深层内涵。同时融入针对性学习策略,如文言知识对比表、写景手法仿写指导等,助力学生突破“字词句理解—画面还原—情感体悟”的学习层级,提升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与传统文化感知力。
关键词:《三峡》;郦道元;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解读;山水散文
一、作品与作者背景概述
《三峡》选自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典范之作。作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核心篇目,它不仅承担着“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更承载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传统文化精神的美育功能。深入厘清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地理写实”与“文学抒情”交融的特点,也能为后续的文本解读与情感体悟奠定坚实基础。
1.1作者郦道元与《水经注》
1.1.1郦道元生平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早年求学提供了优越条件。郦道元自幼“博览奇书”,尤其痴迷于地理典籍,成年后历任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等职,为官期间以“执法清刻”著称,曾严惩地方豪强,深受百姓敬重。
对地理考察的热爱贯穿其一生,他曾游历北方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每到一处必“访渎搜渠”,实地勘察河流地貌与风土人情。他发现前人所著《水经》虽记载了全国主要河流,但“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内容简略且多有疏漏,于是决心为《水经》作注。历经十余年心血,终于完成《水经注》四十卷,全书以《水经》记载的137条河流为纲,补充记述了1252条河流,详细记载了每条河流的源流、地形、物产、历史典故及民俗风情,堪称北魏以前中国地理的集大成之作。
1.1.2《水经注》的作品性质
《水经注》名义上是为东汉桑钦所著《水经》作注释,实则是一部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独立地理巨著。它突破了传统地理著作的枯燥罗列,以“注”为形式,融入大量生动的描写与详实的考证:
-内容维度:以河流为纲,涵盖地理(地形、气候、水文)、历史(古城遗址、历史事件)、文学(神话传说、文人题咏)、民俗(风土人情、物产特产)等多元内容。例如《水经注·江水》中除《三峡》外,还记载了白帝城的历史沿革、巫山神女的传说等,使地理记载更具文化厚度;
-文学特色:文字优美凝练,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如《水经注·济水》中描写大明湖“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清幽雅致的湖光山色;
-学术价值: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其“山水散文”的创作范式更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李白、杜甫、柳宗元等文人的山水诗文均受其启发。
《三峡》作为《水经注·江水》中最负盛名的段落,正是郦道元“地理写实与文学抒情完美融合”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
1.2《三峡》的创作背景
三峡是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3公里,是长江流域最具雄奇险峻的峡谷段。这里两岸高山对峙,峭壁林立,江面狭窄曲折,水流湍急汹涌,自古便是连接巴蜀与荆楚的交通要道,也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胜地。
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时,为确保地理记载的准确性,虽未明确记载是否亲赴三峡考察,但从文本中“自三峡七百里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具体描述来看,他极可能参考了《蜀都赋》《荆州记》等前人文献,并结合官方地理档案进行考证。他以地理学家的严谨态度,精准记载三峡的长度、山势、水文等特征;又以散文家的文学笔法,将自然景观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三峡“重岩叠嶂”的雄奇,也道出了“清荣峻茂”的秀丽,创作出这篇千古传诵的山水佳作。
二、文本逐段解读与文言知识梳理
《三峡》全文仅150余字,却以“尺幅千里”的笔法,勾勒出三峡四季不同的山水风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约意丰”的独特魅力。本节结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要求,逐段拆解文本内容,梳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核心文言知识,并从“手法—画面—情感”三个层面分析景物描写特点,帮助学生实现从“读懂字面”到“读懂内涵”的跨越。
2.1第一段:总写三峡山势
2.1.1原文与直译
原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