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大豆高效种植技术的科学应用及病虫害精准防控策略研究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其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大豆的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帮助。
一、大豆高效种植技术
(1)选种原则
①选择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如一些经过国审或省审的优质品种。
②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量。
③选择秆强耐密的品种,防止倒伏导致的减产和病害加重。
④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生长周期的品种。例如,在积温2800℃-3300℃的区域,可以选择中早熟品种,如石大豆2号、新大豆8号;而在积温3300℃以上的区域,则可选择中晚熟及晚熟品种,如新大豆23号。
(2)种子质量
①确保种子纯度,剔除混杂的杂质和病斑种子。
②选择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种子,避免瘪粒和虫食粒。
③通过晒种、拌种等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2、种子处理技术
将挑选好的种子在阳光下晒2-3天,利用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提高种子活性,促进发芽。
进行根瘤菌搅拌处理,以增强种子的自身抵抗病虫害能力和发芽率。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根瘤菌的搅拌比例和均匀程度,避免大豆出现根腐病现象。
3、基肥的施用
(1)肥料选择
大豆种植基肥的选择应遵循“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同时,化肥的合理施用也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促进大豆的生长。
①有机肥。有机肥种类多样,如腐熟的农家肥(包括厩肥、堆肥等)、沼液等。这些肥料不仅含有大量有机质,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改良作用。一般建议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和大豆品种进行调整。在土壤瘠薄的地块中,应多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②化肥。化肥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主,常用的有尿素、磷酸二铵、钾肥等。磷酸二铵不仅含有氮、磷两种营养元素,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适合作为基肥施用。钾肥能够提高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增加产量。一般建议每亩施用磷酸二铵20-30公斤,钾肥20公斤左右。同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可适当添加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大豆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2)施肥方法
大豆基肥的施用方法有多种,包括撒施法、条施法和穴施法。不同的施肥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施肥方式。
整地可以为大豆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整地时要避免迎茬和重茬问题,可以通过深松、旋耕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适用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通过深翻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厘米,确保土壤颗粒松散,通透性增强。
垄作是一种提高地温和土壤通透性的有效方法。通过起垄,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提高地温,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垄作还可以增强土壤的排水能力,防止大豆因积水而受损。起垄时,应将土壤均匀翻耕,垄底施入有机肥作为底肥,确保养分充足。
耙茬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通过耙茬,可以破碎土壤表层板结,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耙茬还可以将前茬作物的残根、残叶等埋入土壤中,减少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
深松是一种通过疏松土壤深层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蓄水能力的技术。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大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深松深度一般在30-40厘米,结合旋耕机进行整地,确保土壤疏松均匀。
(1)时间的选择
通常,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大豆便可以播种。播种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会导致种子在地下长时间不发芽,易发生烂种;过晚则晚熟品种在下霜前不能成熟,影响产量。在山东地区,一般在上茬作物(如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即6月中旬左右,收获时间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
(2)播种方法
可以使用条播或机械精量点播。条播可以保证大豆的均匀分布,机械精量点播则可以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工序一次完成,提高播种效率。播种深度要适中,避免过浅导致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影响发芽;同时也要控制好种子的间距,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6、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通过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中耕还能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除草则是为了防止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从而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在大豆的生长期间,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通常在幼苗出土后进行,耕深约3-5厘米,目的是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第2次中耕在株高10-15厘米时进行,耕深可适当加深至8-10厘米,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当前设施大棚蔬菜栽培中绿色植保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docx
- 常见猪病的兽医针对性防治方法及检疫措施的应用分析.docx
-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创新与病虫害防治新路径的科学探讨.docx
- 丹东地区礼品西瓜春季拱棚栽培各环节技术总结.docx
- 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优化及落花落荚的针对性防治举措.docx
- 大棚西红柿高产种植技术创新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优化方案.docx
- 蚌埠淮上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合理应用.docx
- 不同水肥打枝技术处理对提高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ocx
- 大豆高产栽培多种合理技术手段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docx
- 大豆栽培技术的关键要素与常见病虫害有效防治的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