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与新罗学术交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与新罗学术交流

一、引言:东亚文明圈的双向对话起点

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东亚大陆的唐帝国与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共同书写了一段跨越海洋的学术交流史。这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场以长安为中心、以庆州为回响的文明对话——从求法僧的草鞋到留学生的诗卷,从太学的讲席到民间的书斋,无数鲜活的个体用脚步、笔墨与信仰,在黄海两岸编织出一张细密的学术网络。这段交流史,既是唐帝国“开放包容”气象的生动注脚,也是新罗“事大慕华”国策的实践结晶,更在东亚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埋下了关键的精神纽带。

二、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的“活载体”

(一)留学生:负笈长安的“东国才俊”

在长安西市的胡商酒肆旁,常能见到一群身着青衫、操着流利汉语的年轻人——他们是来自新罗的留学生。据《旧唐书》记载,开成五年(840年)一次归国的新罗留学生便有105人,而整个唐代在唐留学的新罗学生总数超过3000人,这在当时堪称“留学潮”。这些学生多由新罗王室或贵族子弟组成,年龄多在15至25岁间,需通过新罗“吏读”考试选拔,再由官方“遣唐使”船护送渡海。

他们的求学生活远比今人想象的艰辛。渡海时,因当时航海技术有限,海难频发,《东国通鉴》载“每岁朝贡,多为海风所飘,舟楫多败”;抵唐后,需入住“鸿胪寺”安排的馆舍,每日到国子监太学或四门学听课,课程包括《礼记》《左传》《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兼习书法、算术与时务策论。新罗留学生崔匡裕曾在诗中写道:“晓读三经夜习文,灯前常见月西沉”,道尽苦读岁月。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毕业去向”。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唐朝科举,史载新罗留学生中举者至少9人,最著名的是崔致远。他12岁入唐,18岁考中进士,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僚,其文集《桂苑笔耕集》20卷,不仅是研究晚唐政治的重要文献,更被新罗文人奉为“文章典范”。这些“唐科举人”回国后,往往成为新罗官场与学界的核心人物,如金云卿官至新罗“入唐使”,朴仁范曾任“国学博士”,直接参与本国教育体系建设。

(二)求法僧:佛典海洋中的“摆渡人”

在学术交流中,僧侣群体的作用常被低估。实际上,唐代佛教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新罗僧人西渡求法,他们不仅是佛典的传播者,更是哲学、医学、艺术的跨界交流者。据《宋高僧传》统计,有明确记载的新罗入唐僧人超过80位,涵盖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多个宗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义湘与圆测。义湘29岁入唐,师从终南山智俨大师学习华严宗,与后来成为“华严宗四祖”的法藏是同窗。他归国后在太白山创浮石寺,著《华严一乘法界图》,被尊为“韩国华严宗初祖”。其学说强调“理事圆融”,既继承唐华严宗精髓,又融入新罗本土信仰,至今仍是韩国佛教的重要思想资源。

圆测的故事更富传奇色彩。他本是新罗王孙,3岁出家,15岁入唐,被唐太宗亲自安排至长安西明寺学习。作为玄奘大师的两大弟子之一(另一为窥基),他参与翻译《成唯识论》等经典,提出“真如随缘”说,其著作《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在唐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日本法相宗的发展。圆测圆寂后,唐高宗赐葬龙门香山,新罗闻讯“举国悲恸”,其思想通过弟子道证传回本国,直接推动了新罗佛教哲学的深化。

(三)使节团:流动的“学术使团”

除留学生与僧侣外,新罗遣唐使团队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从621年首次遣唐到894年停派,新罗共派出遣唐使126次,平均每2.5年一次,远超日本(20次)。这些使团不仅肩负政治使命,更有明确的“文化采购”任务——使团中常设有“学问僧”“求法生”“买书官”等角色,携带新罗王“求购经史”的诏书,在长安国子监、书肆甚至私人藏书处搜集典籍。

如837年遣唐使金允夫一行,一次便带回《唐礼》100卷、《新修本草》30卷、《晋书》100卷等典籍;840年使团则专门求购了《百丈清规》,用于规范新罗寺院制度。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使节本身就是学者,如8世纪的金大问,曾任“翰林学士”,在唐期间广泛收集资料,回国后著《花郎世记》《高僧传》,成为韩国最早的史学与佛教史著作。

三、经典传播:学术交流的“文本基石”

(一)儒家经典:从“经卷”到“国教”的蜕变

新罗对儒家经典的吸收,经历了从“零星输入”到“体系化传播”的过程。早期主要通过民间商人与移民带入《论语》《孝经》等基础文本,到7世纪中叶,随着统一新罗的建立(668年),王室开始主动引进。据《三国史记》载,682年新罗设立“国学”(相当于国立大学),明确规定“以《论语》《孝经》为必修,《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为选修”,课程设置与唐朝国子监如出一辙。

更关键的是“科举制”的引入。788年,新罗仿唐设立“读书三品科”,规定“读《春秋左氏传》《礼记》《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孝经》《论语》者为下”,合格者可授官职。这一制度彻底改变了新罗的人才选拔标准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