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天文学成就.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巴比伦天文学成就

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一片被称为“肥沃新月”的土地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这里的居民用黏土制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下楔形文字,不仅记录着日常的商贸与法律,更将对天空的观测与思考凝固成跨越三千年的星图。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作为两河文明的重要阶段,其天文学成就如同夜空中的北极星,既照亮了当时的农耕与信仰,也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铺就了最初的道路。

一、观测体系:用肉眼丈量星空的智慧

若说现代天文学是站在望远镜与计算机的肩膀上,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则完全依赖于人类最原始却最坚韧的观测能力。在没有光学仪器的时代,古巴比伦的祭司兼天文学家们(被称为“巴鲁”)每天夜晚仰望苍穹,将月亮的圆缺、行星的移动、流星的轨迹一一记录在潮湿的泥板上。这些泥板在阳光下晒干后,被小心保存在神庙的图书馆中,逐渐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天文观测数据库。

1.1观测对象的系统化

古巴比伦人对天体的观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明确的分类与重点。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恒定不动”的恒星,通过长期观察,将夜空中最醒目的恒星组合成星座。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MUL.APIN》泥板(约公元前1000年)是已知最早的星表之一,其中记录了约60个星座,包括后来被希腊天文学继承的“狮子座”“天蝎座”等。这些星座并非单纯的想象,而是被用作定位其他天体的“坐标”——比如以狮子座的亮星为基准,标记行星的位置。

对行星的观测则更为复杂。古巴比伦人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称为“流浪的星星”,并发现它们的运动具有周期性。例如,金星的运行周期被精确记录为584天(现代计算为583.92天),这一数据被刻在公元前7世纪的《金星泥板》上。泥板中甚至详细描述了金星在不同季节的“晨升”“昏落”现象,以及与太阳的角距离变化。这种对行星周期的掌握,远早于古希腊的相关研究。

1.2观测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古巴比伦人发明了简单却有效的工具。他们用“水钟”(漏壶)测量时间,用“圭表”(直立的竿子)测量太阳的影子长度,从而确定冬至、夏至的日期。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将天空划分为“黄道带”,即太阳、月亮和行星运行的带状区域,并将其等分为12个“宫”,每个宫对应一个星座——这正是现代黄道十二宫的雏形。

观测数据的记录方式也体现了高度的逻辑性。泥板上的天文记录通常包括日期(以国王在位年为序)、天体名称、位置描述(如“在狮子座前爪上方”)、异常现象(如月食、流星)等。这些记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祭司们代代整理、比对,逐渐发现天体运动的规律。例如,通过比对数百年的月食记录,他们发现了“沙罗周期”(约18年11天的月食重复周期),尽管当时的他们尚未理解其原理,但已能利用这一周期预测月食发生的大致时间。

二、历法构建:调和日月的农耕智慧

对于依赖灌溉农业的古巴比伦人来说,准确的历法是生存的基础。两河的泛滥、作物的播种与收割,都需要与自然节律同步。而古巴比伦的历法,正是在调和月相周期与太阳年的矛盾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2.1阴阳合历的诞生

古巴比伦的历法以月相为起点——新月初现为一个月的开始,因此每个月的长度为29或30天(与月相周期29.53天接近)。但12个朔望月仅约354天,比太阳年(约365.25天)少11天,若不调整,历法将逐渐与季节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古巴比伦人发明了“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年定年份,通过“置闰”(添加闰月)来修正误差。

早期的置闰是经验性的,由祭司根据作物生长或宗教节日的需要临时决定。例如,当发现新年节(原定于春分前后)的庆祝活动与实际季节偏差过大时,便宣布在某年增加一个“第二个乌鲁卢月”(夏季月)或“第二个基斯列姆月”(冬季月)。但这种方法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到了公元前6世纪的新巴比伦时期,置闰逐渐系统化。学者们通过计算发现,19个太阳年中大约有235个朔望月(19×12+7=235),因此每19年设置7个闰月即可基本对齐日月周期。这一“19年7闰法”比古希腊的“默冬周期”(同样19年7闰)早了约一个世纪。

2.2历法与社会生活的深度绑定

古巴比伦的历法不仅是时间的计量工具,更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月的第一天被称为“新月节”,是重要的宗教节日,人们会向月神辛献祭;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一天、第二十八天被称为“凶日”,禁止进行重要活动;而新年节(阿卡图节)则是全年最盛大的庆典,持续11天,仪式中包括“马尔杜克神与提亚马特战斗”的重演,象征秩序对混沌的胜利,其日期的确定必须精确对应春分,否则会被视为“神的不悦”。

历法的精确性甚至影响政治稳定。国王的统治年份以“某年”“某年”相称,而重大事件(如战争、建筑工程)的记录必须与历法绑定。例如,一块记录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巴比伦城墙的泥板上,明确写着“第十三年,基斯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