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汉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
引言:驼铃起处,文明初逢
公元前138年的某个清晨,长安城的西市还笼罩在薄雾中,一个名叫张骞的郎官带着百余名随从,牵着满载丝绸与符节的骆驼,悄然出了雍门。谁也没想到,这次被汉武帝赋予”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使命的西行,竟会凿通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动脉。当张骞在十三年后历经磨难返回长安时,他的衣襟上沾着大宛的沙尘,行囊里装着葡萄的种子,口中讲述着”身毒有蜀布”的奇闻——这些碎片般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最终被汉代的商队、使者与匠人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明项链,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
一、地理网络:从玉门到西海的立体脉络
1.1主干道的形成:官方凿空与民间拓展的双重驱动
汉代丝绸之路的地理网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官方探路-军事保障-民间延伸”的渐进过程。张骞第一次出使(前138-前126年)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的政治目标,却带回了”西域三十六国”的详细情报:从敦煌出玉门关后,南路经楼兰(今若羌)、于阗(今和田)至莎车,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可达大月氏、安息(今伊朗);北路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至疏勒(今喀什),越葱岭后通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这些路线在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前121年)夺取河西走廊后,获得了稳定的军事保障——汉朝在此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并修筑长城、烽燧,设立玉门关、阳关作为进出西域的门户。
但真正让商路”活”起来的是民间力量。《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第二次出使(前119年)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随行的”持节副使”多达三百人,这些人后来”颇与其人俱来”,形成了”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的盛况。民间商队更是紧随其后,《汉书·西域传》提到”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他们沿着官方探出的路线,不断拓展着贸易半径:从疏勒向西,经大宛至安息的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再沿幼发拉底河抵条支(今叙利亚);从于阗向南,经罽宾(今克什米尔)进入身毒(今印度);甚至有商队绕过里海北岸,抵达奄蔡(今顿河下游),将贸易网络延伸至黑海沿岸。
1.2节点城市:商路的”心脏”与”枢纽”
在这条绵长的贸易链上,若干节点城市如同跳动的心脏,维系着网络的活力。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后汉书·郡国志》载其”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天有四场集市,中原的丝绸、漆器与西域的玉石、毛织物在此集散。楼兰(后改名鄯善)位于罗布泊西岸,是南北两路的交汇点,考古发现的”李柏文书”显示,这里设有”西域长史府”,负责管理商队的通关、住宿与补给。龟兹更因地处天山南麓的绿洲中心,成为”西域乐都”,不仅是丝绸的重要中转地,还是中原与西域乐舞交流的枢纽——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乐师们演奏的竖箜篌、五弦琵琶,正是通过商路传入的胡乐乐器。
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疏勒。这座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城市,北通乌孙,西接大宛,南达身毒,被《汉书》称为”西域之门户”。1907年斯坦因在疏勒故址发掘出东汉五铢钱、罗马玻璃器残片与印度风格的象牙雕刻,印证了其”万商云集”的盛况。当地至今流传着”疏勒城,骆驼客,白天驮来中原锦,夜晚载走大宛马”的民谣,正是对其贸易枢纽地位的生动写照。
二、商品流动:丝绸为媒的文明交换
2.1输出:从”锦绣中华”到”西极贵汉物”
汉代输出的商品中,丝绸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盐铁论》记载”齐陶之缣,蜀汉之布”通过丝绸之路行销西域,考古发现的证据更为直观: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采用”经四综绞”的复杂工艺,色彩绚丽如朝霞;在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罗马贵族的墓葬中发现了汉代的菱纹锦,经鉴定其经线密度达每厘米112根,远超同时期西方织物。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惊叹:“赛里斯(中国)人以从树上采摘的羊毛(指蚕丝)制造精美丝绸,罗马贵妇为购得一匹需支付同等重量的黄金。”
除了丝绸,铁器与漆器也是重要输出品。《汉书·陈汤传》提到”胡兵五而当汉兵一”,原因之一就是汉军的环首刀、铁剑采用”百炼钢”技术,锋利远胜西域的青铜兵器。在阿富汗席巴尔甘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汉代的云纹漆耳杯,其胎体轻薄如纸,漆膜光滑如镜,当地贵族将其视为比黄金更珍贵的礼器。此外,茶叶(当时称”檟”)、桃、杏等植物种子也随商队西传,《南方草木状》记载”桃出昆仑山,经西域传入波斯”,波斯语中”桃”至今仍称”chini”(中国的)。
2.2输入:从”天马西来”到”胡风东渐”
汉代输入的商品同样丰富多元,最令汉武帝兴奋的当属大宛的”汗血宝马”。《史记》载其”汗出如血,日行千里”,为求此马,汉武帝两次发动大宛之战(前104-前101年),最终”得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这些马被称为”天马”,《汉书·礼乐志》收录的《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