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江苏淮安“南船北马”的历史脉络
江苏淮安,与运河相伴相生,素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明清两朝,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尤其是1415年清江浦开埠后,由于南北运河运力不同,江南物资船运抵清江浦改为车马陆运,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抵清江浦换乘船只南下,清江浦成为转运的枢纽城市,因而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别称。“南船北马”的碑石也成为淮安清江大闸边的一处标志性景点。
“南船北马”碑应在清江大闸边吗?“里河”就是“里运河”?清河县治是何时迁来清江浦的?面对这些疑问,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历史与文化》执行主编葛以政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厘清史实,梳理出“南船北马”的历史脉络。
?葛以政(中)向市民讲解淮安水文化遗存
标志:
“南船北马”碑应该建在王家营?
有人对清江大闸边所建的“南船北马”展示碑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建在此处,而应该建在王家营,其理由是《王家营志》中有“南船北马”四个字的明确记载。但也有许多人坚持认为就应该在清江浦。
“南船北马”是明清时期清江浦和王家营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陆转换交通现象,其直接原因是清口枢纽的运行困难形成的。朝廷要保证漕粮北运,关键时段只让漕船过闸而不让其他船只通行。行旅之人到清江大闸之东就要下船,上岸北行,渡过黄河,来到王家营(淮阴区图书馆内有郑文英墓,郑文英死在清口驿,清口驿就是当时清河县的驿站),再乘马或马车沿通京大道经渔沟北上,这样的转换实际上比坐船要快得多。清河县治迁来清江浦后,清江浦和王家营就都是清河县的地盘了,“南船北马”是统称,不可分割。因为“南船”必须在清江浦停靠,“北马”必须到王家营换乘。
有人认为,行旅之人到清江浦下船上岸之后,到王家营还有这么远,是可以用马或马车的。这是没有了解当时的实际地貌所产生的误解。这要看《咸丰清河县志》中的“清江浦图”。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北方的铜瓦厢决口向渤海而去,不再经徐州南下,清口地区失去黄河水,就是一片黄沙了。因此,此图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清江浦受到黄河水威胁的最后一张图。汰黄堤北边有条小河,上面有座木桥,就是咸丰年间的“安涉桥”,这可是当年从清江大闸向北的唯一通道!过了安涉桥,来到黄河南岸,要靠摆渡船提心吊胆地摆过汹涌的黄淮合流之水,再下黄河北大堤,才能安稳地骑马或乘马车北上。这就是将清口驿设在王家营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北马”起于王家营的根本依据。
?《咸丰清河县志》中的“清江浦图”
综上所述,“南船北马”是淮安市主城区在明清时期的独特地理现象,清江大闸边设立“南船北马”的展示碑,对于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当然,如果王家营清口驿的地方还能腾出一块空间,搞一些呼应式的展示,也可以说是“南船北马”,只是表述上有所侧重罢了。至于高速公路淮安南枢纽路边后设“南船北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为了弘扬本地的历史文化。
河防:
里河·外河·里下河
许多人都知道“里河”就是“里运河”,但不知道里河的概念出于何时;许多人不知道“外河”指什么,甚至认为南边的大运河就是外河;而“里下河”的概念就更茫然了。
明代朝廷派潘季驯总理河道,潘季驯在嘉靖、万历年间,奉命治河,前后四次,功绩卓著。潘季驯有河工专著《河防一览》,书中就出现了“里河”:“自瓜仪至淮安,则南资天长诸山所潴高宝诸湖之水,西资清口所入淮黄二河之水,俱由瓜仪出江。故里河之深浅,亦视两河之盈缩焉。”这里的“两河”就是在马头交会的黄淮二河,“里河”,就是里运河,而此时的里运河已经明显的长于陈瑄所开的清江浦河而流入长江,“自瓜仪至淮安”贯穿为一了。《河防一览》中也出现了“外河”:“岁防清江浦外河。清江浦内外河相隔仅得一线之堤,最为吃紧。况黄河自清河县出口,由西射东,势甚湍急,然埽湾迎溜之处,不过一百五十丈……”这里的清江浦内河就是里河,清江浦外河就是黄河,“相隔仅得一线之堤”就是惠济祠身下向东北而来的这段黄河南堤。
?《康熙四十一年河口图》
明清更替,清代朝廷重新设置治河官吏分管各处河防。《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中就有“外河厅(管山阳、清河二县黄河南北两岸工程)”“海防厅”“山安厅”“里河厅(管清河、山阳二县运河)”“髙堰厅”“山盱厅”。其中的“外河厅”管理的就是黄河工程而且只限于清河、山阳二县。也就是说,这一段“黄河”相对于清江浦“里河”而言就是“外河”!
还有“里下河”的问题。里下河是“里河”与“下河”的统称。里河比较清楚了,清代“里河厅”管清河、山阳二县运河。也就是说,如今清江浦区和淮安区境内的运河就是“里河”。下河在哪里?下河肯定是在里河之下,地势西高东低,也就是说,下河肯定是在里河的东边。
查一下资料,“下河”原来是“串场河”的俗称。“串场河”的词条是这样表述的:“串场河俗称下河。南起南通,北至盐城,长130千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