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世纪与宋代商人地位比较
引言:在时间长河中寻找文明的镜像
当我们将历史的镜头对准10至13世纪——这个被学者称为“全球史的黄金交叉期”时,会发现两个相隔万里的文明体正经历着微妙的同步与差异:欧洲的中世纪进入盛期,封建制度趋于成熟;中国的赵宋王朝则迎来“商业革命”的浪潮。在这两个看似平行的时空里,商人阶层的命运如同两块棱镜,折射出各自文明的底层逻辑。他们如何被看待?怎样生存?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走向?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个群体的兴衰,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两种文明对“财富”“价值”与“社会秩序”的根本认知。
一、经济土壤:商人地位的物质根基
1.1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夹缝中的“流动者”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土地是财富的核心载体。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封建庄园如星罗棋布的孤岛,每个庄园都像一个微型“自给自足系统”:领主的城堡、农奴的份地、磨坊、面包房甚至酿酒坊,几乎能满足所有生活需求。这种经济模式下,商人的存在更像“必要的补充”——他们贩卖的多是庄园无法生产的奢侈品:来自东方的香料、丝绸,来自地中海的葡萄酒,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
但这种“补充”的地位注定了商人的边缘性。以11世纪的法国为例,一个商人从香槟到佛兰德斯的商路,要经过20多个封建领主的关卡,每个关卡都要缴纳“通行税”,税额往往高达货物价值的10%-15%。更麻烦的是,庄园主们对商人充满矛盾:既需要他们带来稀缺商品,又担心货币经济侵蚀庄园的自然经济基础。12世纪英国《土地调查清册》中,许多庄园明确记载“禁止农奴参与长途贸易”,甚至限制商人在庄园内的停留时间——他们像不受欢迎的客人,只能在集市日短暂出现。
1.2宋代中国:商品经济浪潮中的“弄潮儿”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代的经济土壤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土地私有制加速发展,“不抑兼并”的政策虽引发社会矛盾,却也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当占城稻在江南广泛种植,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成为常态时,农产品剩余开始流向市场。《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汴京,每天有数百辆“太平车”载着粮食、蔬菜进城,“早市”从五更天开始,“夜市”直至三更才散,这种“全天候”的商业活动在中世纪欧洲是难以想象的。
更关键的是,宋代的“市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唐代长安的“坊市分离”制度被彻底打破,商铺可以沿街而设,甚至出现“侵街”现象——这在当时竟被官府默许,仅需缴纳少量“侵街钱”。1077年,北宋商税收入达804万贯,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这一比例在中世纪欧洲最高不过15%(以13世纪威尼斯为例)。经济地位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商人的活动空间上:南宋临安的“行团”(商业行会)多达414个,从米行、肉行到“珠子市”“花市”,分工之细、规模之大,让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惊叹“世界诸城无能出其右者”。
1.3对比与启示:经济形态决定生存空间
中世纪商人像“游走在庄园缝隙间的候鸟”,他们的财富依赖于稀缺性和流动性,却始终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桎梏;宋代商人则更像“扎根在商品经济沃土中的乔木”,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了稳定的货源,而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又使其获得了制度性的生存保障。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两者地位的分野:一个是“必要的边缘人”,一个是“重要的建设者”。
二、制度框架:法律与政策的双重塑造
2.1中世纪:从“法律贱民”到“城市新贵”的艰难突围
中世纪早期的法律体系,对商人充满歧视。《萨利克法典》明确将商人与“奴隶”“流浪者”并列,规定“商人若在非集市日交易,货物半数充公”;教会法更严苛,《格拉提安教令集》称“商人的利润源于欺骗”,甚至禁止神职人员与商人同桌进餐。11世纪的一位意大利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我带着丝绸从热那亚出发,每过一个城堡,都要向领主行屈膝礼,他们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偷了教堂圣器的小偷。”
转机出现在12世纪城市复兴之后。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城市公社”开始争取自治权。1112年法国琅城起义后,许多城市获得“特许状”,其中关键一条是“商人的人身自由”——只要在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农奴身份即可解除。汉萨同盟的崛起更具标志性:这个由200多个北欧城市组成的商业联盟,不仅制定了统一的贸易规则,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和法庭。13世纪的吕贝克法典规定:“商人之间的纠纷由商人陪审员裁决”,这意味着商人开始掌握部分司法权。
2.2宋代:从“抑商”到“惠商”的政策转向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传统在宋代出现松动。尽管《宋刑统》仍保留“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的规定(唐律旧文),但实际执行中已大打折扣。宋太祖曾下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要求商税公开透明;宋太宗更直接:“令两京诸州,许民共推练事者,部送官物”,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官府物资运输。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易法”的推行。王安石变法期间设立市易务,本意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