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青铜铸币体系
站在国家博物馆的青铜货币展柜前,指尖轻轻拂过玻璃,那些历经千年的钱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像缩小的铲子,有的似弯曲的刀削,更多的是外圆内方的小钱。它们不是冰冷的金属块,而是一部用铜汁浇铸的经济史、一部用钱文镌刻的文明史。中国青铜铸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从商周的原始形态出发,经秦汉的统一壮阔,过唐宋的多元丰饶,最终汇入近现代货币的海洋,每一朵浪花都记录着先民的智慧与时代的脉动。
一、起源与萌芽:青铜铸币的原始形态(先秦时期)
要理解青铜铸币的起源,得先回到“以物易物”的蒙昧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剩余产品增多,交换需求激增,海贝、龟甲、牲畜等曾先后充当“一般等价物”。但这些自然物要么数量不稳定(如海贝受限于捕捞),要么难以分割(如牲畜),当青铜冶铸技术在商周成熟后,用金属模拟实用工具作为货币,几乎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1.1从工具到货币:早期青铜铸币的雏形
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商代晚期的青铜仿贝,长约1.5厘米,背面有一道凹槽,与天然海贝形态几乎一致。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铸币雏形,但此时它们更多是作为“财富象征”随葬,而非广泛流通的交易媒介。真正意义上的青铜铸币,要等到春秋时期——当郑国商人用“束锦加璧”交换晋国货物时,当齐国渔民用盐换鲁国丝绸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稳定、更易携带的交换媒介。
1.2四大区域体系的形成:布币、刀币、圜钱与楚币
春秋至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青铜铸币也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逐渐形成四大区域体系:
布币:因形状似“镈”(古代锄草农具)而得名,主要流通于中原农耕区(今河南、山西一带)。早期布币保留农具特征,首部有銎(装柄的空心),称“空首布”,重量多在30克左右,相当于当时一斗粟的价格。到战国中晚期,为便于携带,演变为“平首布”,首部扁平,钱身缩小,重量降至10克上下,钱文多铸地名(如“安邑”“晋阳”),甚至纪值(如“梁充釿五十当寽”)。
刀币:源自齐、燕、赵等国的刀削工具,流通于东部沿海与北方。齐国刀币最具特色,刀身宽厚,弧背凹刃,钱文多为“齐法化”(“法化”即标准货币),重量约40-50克,一枚可购小米数十斤;燕国刀币则较轻薄,刀身平直,常见“明刀”(钱文似“明”字),因大量铸造,重量降至15-20克,反映了燕国商品经济更趋活跃。
圜钱:受玉璧与纺轮启发,圆形圆孔,主要流通于秦国及三晋部分地区。早期圜钱如“垣”“共”字钱,无内外郭,直径3-4厘米,重量10克左右;战国晚期,秦国为强化中央集权,率先将圆孔改为方孔(如“半两”钱),这一改变意义深远——方孔便于用木棍穿钱,打磨时不易滚动,更重要的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开始融入货币设计。
楚币:长江流域的楚国独树一帜,既有仿贝的“蚁鼻钱”(钱文似蚂蚁爬痕或人脸,俗称“鬼脸钱”),又有大型金版“郢爰”,但青铜铸币以蚁鼻钱为主。其重量仅2-5克,体型小巧,适合南方水网地区的小额交易,一枚可买一把青菜或几个鸡蛋,是普通百姓最常用的货币。
这一时期的青铜铸币虽形态各异,但已具备货币的核心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更重要的是,不同体系间的碰撞(如魏国布币与秦国圜钱的兑换),为后来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二、统一与规范:青铜铸币体系的成型(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当咸阳宫的工匠将最后一批“半两”钱倒入铜范时,中国货币史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形态的统一(外圆内方),更是制度的统一——由国家垄断铸币权,规定货币重量(“半两”即十二铢,约8克),用法律保障货币信用(《秦律·金布律》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即好坏钱需混合使用,禁止挑拣)。
2.1秦“半两”:中央集权下的标准化尝试
秦“半两”钱文为李斯所书大篆,“半”字下平上弧,“两”字结构对称,钱径约3厘米,重8克左右。但秦代国祚短暂,加上民间私铸泛滥,实际出土的“半两”重量差异极大(轻至2克,重达12克),这说明标准化需要时间沉淀。
2.2汉“五铢”:稳定四百年的铸币典范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铢钱”正式登场。这枚钱直径2.5厘米,重约4克,钱文“五铢”为篆体,“五”字交笔弯曲,“铢”字金旁较简。它的成功在于三大创新:一是确立“纪重”与“纪名”结合(“五铢”既是重量单位,也是货币名称);二是采用“周郭”(外郭)技术,防止被剪凿取铜;三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从此,“五铢”成为“标准货币”的代名词,从西汉到隋代,沿用了700余年。
我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过一枚东汉“四出五铢”,钱背有四道斜纹从方孔延伸至外郭,像绽开的花瓣。讲解员说,这是汉灵帝为弥补财政亏空而铸,虽工艺精美,却因滥发导致“货轻物贵”,百姓用它买米时,得用麻绳串起好几串。这枚钱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货币稳定对民生的重要性——哪怕是最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