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佛教传播路径.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佛教传播路径

站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藏经洞前,指尖轻轻拂过一卷卷泛黄的经卷,恍惚能听见千年之前驼铃阵阵、梵音缭绕。从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传说算起,到唐末五代佛教深入中国社会肌理,这六百余年间(约3-9世纪)的佛教传播,恰似一条蜿蜒的长河,既沿着丝绸之路的风沙漫道奔涌,又顺着东南沿海的惊涛拍岸流淌;既借帝王的金戈铁马开道,也随百姓的柴米油盐渗透。这条路径不是单向的宗教扩张,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的生动注脚,是无数僧人、工匠、信众用脚底板、用刻刀、用信仰共同铺就的文化长廊。

一、地理空间的双轨并进:陆路与海路的交相辉映

(一)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信仰接力”

若将中古佛教的陆路传播比作一场接力赛,起点当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犍陀罗。这里是希腊艺术与佛教结合的”犍陀罗艺术”发源地,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的迦腻色迦王大力推崇佛教,使得这里成为向东方传播的重要枢纽。接力的第一棒,由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僧人共同传递——商队带着丝绸、瓷器西行,僧人则背着贝叶经、佛舍利东进。

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境内,第一站是于阗(今新疆和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于阗国授记》残卷记载,于阗王尉迟胜曾亲自率人迎接来自罽宾(今克什米尔)的高僧,城中”塔庙千所,金像万躯”。东晋法显西行时路过此地,见”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连国王出行都要”夹道作菩萨五百身,皆金银雕饰”。于阗的佛事之盛,让法显在《佛国记》里足足写了三页纸。

过了于阗向东,便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壁画上,绘着东汉霍去病西征带回”金人”的故事,虽属传说,却折射出敦煌作为佛教入华前哨的特殊地位。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此开凿第一窟时,“忽见金光,状有千佛”,这个充满宗教意味的场景,恰是佛教从西域向中原传播的地理节点。此后,北凉沮渠蒙逊在凉州(今武威)开凿天梯山石窟,北魏太武帝灭佛后,大批僧人带着经像东逃,将凉州模式带入平城(今大同),才有了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宏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将平城的造像风格带到龙门,形成”褒衣博带”的汉式佛装。这条从敦煌到平城再到洛阳的路线,不仅是地理上的东进,更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轨迹。

(二)海路:南海波涛中的”梵音远播”

当陆路在魏晋南北朝因战乱时断时续,海路却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逐渐活跃。《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徐闻、合浦南海道”,到了南朝已发展为成熟的航线:从广州或交州(今越南河内)出发,经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过马六甲海峡,直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或天竺(今印度)。这条被僧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承载着与陆路不同的传播故事。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乘商船抵达广州,同行的商人告诉他:“此船本载香药,因法师登船,满舱皆闻栴檀之气。”这个被记入《高僧传》的细节,透露出当时商船与僧人同行的普遍。梁武帝时,真谛三藏从扶南(今柬埔寨)出发,在海上颠簸两年才到广州,他随身携带的经论”凡二百四十夹,计二千余卷”,后来在广州制旨寺译出《摄大乘论》,成为唯识宗的重要经典。最传奇的当属唐代义净,他从广州出发,“附舶南征”,在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停留六年学习梵语,又到那烂陀寺留学十年,归国时带回梵本经律论四百部。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写道:“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海上的风险可见一斑——但即便如此,仍有僧人前赴后继,因为”若不睹鹫峰,终为恨事”。

海路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连接了更广阔的南方世界。南朝的建康(今南京)、广州,北朝的青州(今山东潍坊)、登州(今山东蓬莱),都因海路成为佛教重镇。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齐贴金彩绘造像,既有印度笈多风格的”湿衣贴体”,又融合了南朝”秀骨清像”,正是海路与陆路传播交汇的见证。

二、社会阶层的立体渗透:从帝王到庶民的信仰网络

(一)帝王:“以佛治心”的政治智慧

中古帝王与佛教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信与不信”,而是充满政治考量的”用与不用”。后赵石虎曾说:“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公开支持西域僧人佛图澄,借佛教安抚胡汉百姓;梁武帝萧衍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赎身”都让朝廷花费亿万钱,表面是”佞佛”,实则通过”皇帝菩萨”的身份,将佛教纳入皇权体系——他亲自讲经注疏,命僧人编《涅槃经讲疏》,甚至规定”宗庙祭祀不用牲牢”,用佛教仪轨改造传统礼制。

到了唐代,帝王对佛教的利用更加纯熟。唐太宗虽自称”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却在征辽归来后为阵亡将士建昭仁寺,下诏”交兵之处,各建寺刹”;武则天更直接,让人伪造《大云经疏》,称她是”弥勒下生”,又命人翻译八十卷《华严经》,在洛阳龙门雕刻卢舍那大佛(传说以武则天容貌为原型),将佛教与政权合法性紧密绑定。这些帝王未必都是虔诚的信徒,但他们深谙”神道设教”的道理:用佛教的”因果轮回”解释政权更迭,用寺院的经济实力补充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