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研习指要
引言
苏轼之《记承天寺夜游》,虽篇幅短小,仅八十余字,然意境清幽,韵味深长,为宋代小品文中之翘楚。其文以简驭繁,于寻常月色中寄寓闲逸之情,于清冷境遇中彰显旷达之怀。今为复习之便,特编撰此研习资料,旨在引导学子深入文本,涵咏其味,体悟其情,把握其艺术特色。
一、字词积累与辨析
核心字词释义:
1.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年号。(提示:记时方式,帝王年号纪年。)
2.十月十二日夜:点明具体时间。
3.解衣欲睡:解,脱下。欲,想要。
4.月色入户:户,单扇的门,文中泛指门。
5.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出行,走动。
6.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重点:“念”的古今异义,“者”字结构。)
7.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至,到。
8.寻张怀民:寻,寻找。
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提示:“寝”的本义及引申义。)
10.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一同,共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重点:状语后置句式,“于中庭步”。)
11.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2.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
13.盖竹柏影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或判断,可译为“原来是”。(重点:虚词“盖”的用法。)
1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反问句,强调月色与竹柏之常见。
1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重点:“但”的古今异义,“闲人”的深层含义,“耳”的语气。)
一词多义示例:
*与:念无与为乐者(和,介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动词,见《答谢中书书》)。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见《桃花源记》)。
虚词辨析:
*之:盖竹柏影也(音节助词,无实义,或可理解为“的”);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指代人或物,见《核舟记》)。
*于:相与步于中庭(在,介词);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在,介词,见《观潮》)。
*也:盖竹柏影也(判断句标志);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句中停顿,语气助词,见《马说》)。
二、句子翻译与理解
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要点:补充主语“我”,“欣然”的情态,“行”的语境义。)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什么人可以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要点:“念”的准确翻译,“遂”的连贯作用,“者”字结构的处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要点:比喻手法的体现,“空明”的意境,“盖”的判断语气,“也”字的确认意味。此句为写景名句,需着力体会。)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要点:反问句的语气及表达效果,“但”的转折,“闲人”的内涵,“耳”的轻淡语气。此句为点睛之笔,揭示主旨。)
三、内容理解与结构分析
1.文章开篇交代了哪些要素?有何作用?
答:开篇交代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家中)、人物(“我”)及起因(月色入户)。作用:简洁明了,迅速切入主题,为下文“欣然起行”及夜游承天寺做铺垫。
2.作者为何“念无与为乐者”,并“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作者被贬黄州,知音难觅,心情孤寂。张怀民当时亦被贬黄州,同为“闲人”,与作者心境相通。此举反映了作者在孤寂中寻求慰藉、渴望知音相伴的心境。
3.“怀民亦未寝”一句有何深意?
答:此句看似平淡,实则巧妙。一方面表明张怀民与作者情趣相投,或许亦为月色所感;另一方面暗示了两人同样的境遇与不眠的原因(可能皆为贬谪而心绪不宁,或皆有赏玩月色之雅兴),为“相与步于中庭”及后文的共鸣奠定了基础。
4.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答: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影的斑驳交错,摇曳生姿。其妙处在于:不直接写月,而月色的皎洁、庭院的清幽皆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出来,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