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新型软钢阻尼器及其结构:理论剖析与试验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从古至今,无数地震灾害的实例警示着我们其巨大的危害。例如,1976年中国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了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大量建筑物倒塌,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更是造成了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这些惨痛的事件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灾区的经济发展陷入长期的困境。
为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耗能减震技术应运而生。在众多耗能减震装置中,软钢阻尼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软钢阻尼器主要利用软钢良好的延性和滞回特性,在地震作用下,通过自身的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保护主体结构免受严重破坏。与其他类型的阻尼器相比,软钢阻尼器具有耗能能力强、性能稳定、耐久性好、对环境条件不敏感等优点,在建筑结构、桥梁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软钢阻尼器在某些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如耗能水准单一、可调节性差、构造复杂等。这些不足限制了软钢阻尼器在一些特殊工程和复杂地震环境下的应用效果。因此,研发新型软钢阻尼器,克服传统阻尼器的缺点,进一步提升其耗能性能和适用性,成为了当前结构抗震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致力于新型软钢阻尼器及其结构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价值。在理论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新型软钢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耗能机理和设计方法,可以丰富和完善结构耗能减震理论体系,为其他新型阻尼器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新型软钢阻尼器的成功研发和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进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软钢阻尼器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就开始了对软钢阻尼器的研究与开发。Whittaker等人于1989年设计并研制出X形加劲阻尼器,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阻尼器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和稳定的滞回性能,但存在不能消除竖向轴力影响的问题。1993年,Tsai等人在Whittaker等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并制作出三角形加劲阻尼器,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证明其消除了X形加劲阻尼器存在的竖向轴力对阻尼器影响的问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阻尼器形式。此后,国外学者不断对软钢阻尼器的结构形式、耗能机理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新型软钢阻尼器,如圆环阻尼器、剪切钢板阻尼器、无粘结支撑、蜂窝状阻尼器等,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
在国内,软钢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欧进萍等人在1995年对摩擦型和软钢屈服型(X钢板和三角钢板)阻尼器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包括静力反复加载和低周疲劳试验,详细对比了这些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建立了此类阻尼的恢复力模型和参数计算方法。随后,吴斌等人在此实验基础上分析其耗能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疲劳验算,得出相应的疲劳参数,建立了软钢阻尼器的弹塑性应力分析方法及疲劳设计准则。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新型软钢阻尼器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提出了可调式的分阶段屈服型软钢阻尼器、开孔式制震板阻尼器等。
尽管国内外在软钢阻尼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对于新型软钢阻尼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空白。一方面,现有的新型软钢阻尼器在某些性能指标上仍有待提高,如在复杂地震波作用下的耗能稳定性、与不同结构体系的协同工作性能等。另一方面,对于新型软钢阻尼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此外,新型软钢阻尼器的试验研究大多集中在小比例模型试验,缺乏足尺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和长期性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针对新型软钢阻尼器,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在理论分析方面,深入研究新型软钢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包括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屈服机制、耗能能力等;建立合理的恢复力模型,准确描述阻尼器的力学行为,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新型软钢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协同工作机理,研究其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在试验研究方面,设计并制作新型软钢阻尼器试件,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无爪图中处处非零3 - 流与Z3 - 连通性的深度剖析与研究.docx
- 淹水胁迫下氮磷钾施肥对两种丁香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交互影响探究.docx
- 我国亲子关系推定制度建构:理论、实践与完善路径探析.docx
- 双极性膜技术:革新苯酚回收工艺的绿色密码.docx
- 粳稻杂交后代籽粒淀粉分支酶基因:遗传变异、表达特性与淀粉合成关联探究.docx
- 3,3'-二氯联苯胺分子印迹整体柱识别性能的深度剖析与优化策略.docx
- 半固着磨粒磨具及其“陷阱”效应: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的深度剖析.docx
- 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实验探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剖析.docx
- 成年人不安腿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剖析与睡眠特征探究.docx
- 高精度超高速贴片机横梁的创新设计与动态特性深度剖析.docx
- 53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多维度临床剖析与诊疗启示.docx
- 往复压缩机管道气柱固有频率:有限元计算与声学实验的深度剖析.docx
- 汉语副词“可”的多维解析:语义、句法与语用视角.docx
- 形态学联想记忆框架泛化:理论、方法与应用拓展.docx
- 基于ISSR技术的黄花大苞姜遗传多样性深度剖析.docx
- 伤科黑药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docx
- 北宋文坛启明星:论王禹偁散文成就及其历史坐标.docx
- 社会网络环境下顾客间价值共创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理论与实证.docx
-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对贲门暴露程度的差异及应对策略探究.docx
- 胰岛素对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肺组织抗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