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库及农机管理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机库及农机管理制度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如钢铁骑士般穿梭,它们是现代农业的“硬核装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铁家伙”在完成作业后,需要一个温暖可靠的“家”——农机库;更需要一套科学细致的“生存法则”——农机管理制度。作为在基层农机推广站工作十余年的“老农机”,我太清楚这两者对农业生产的分量:农机库是守护设备的“堡垒”,管理制度是激活效能的“密码”,二者缺一不可。下面,我就从“建库”和“立制”两个维度,结合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好好唠唠这个话题。

一、农机库:现代农业装备的“安全港”

刚入行时,我跟着师傅走村串户,见过太多让人心疼的场景:收割机露天停在田埂边,雨淋日晒后机身锈迹斑斑;拖拉机零部件随意堆在屋檐下,老鼠在油箱里做了窝;播种机的精密齿轮被孩子们当成“玩具”敲打……那时就想,要是每个村都有个像样的农机库,这些问题能解决一大半。

1.1科学选址:让农机“住得舒坦”

农机库的选址可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行。记得当年帮邻镇规划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光选址就跑了三个月。首先得看地形——要选地势高、排水好的地方,避免雨季积水。我曾见过一个农机库建在洼地,一场暴雨后库内水深半米,两台新买的插秧机发动机进水,维修花了上万块。其次要考虑交通——离主要农田不能太远(最好3公里内),方便农机快速进出作业;同时靠近主干道,但别太近,避免灰尘大、噪音干扰。另外,水电配套是基础:农机维修需要稳定电力,清洗设备需要充足水源,所以得提前和供电供水部门沟通线路管网。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周边环境要“清净”,别挨着养殖场、垃圾站,这些地方潮气重、腐蚀性气体多,对金属设备损伤大。

1.2功能分区:让农机“各得其所”

走进现在规范的农机库,能明显感觉到“规划感”。主库区是核心,按农机类型分区域停放: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占空间大,停在中央;播种机、旋耕机等挂接农具靠墙有序排列,留出足够的通道(至少3米宽)方便叉车搬运。维修区要靠近主库,地面铺防滑钢板,配备升降台、工具箱、零件清洗池——我之前见过最“硬核”的维修区,墙上挂着十几种型号的配件图,师傅看一眼故障部位就能快速拿对零件。油料存放区必须独立,用防火砖砌成单独房间,地面做防渗漏处理,门口贴“严禁烟火”标识——油料安全是红线,容不得半点马虎。配件仓库要干燥通风,货架分层摆放,小到螺丝垫片,大到轮胎轴承,都按型号贴标签,找起来像查字典一样快。

1.3设施配置:让农机“住得安心”

硬件设施是农机库的“防护盾”。通风系统不能少:北方冬季要保温,所以用可调节百叶窗,既保证空气流通又不漏热;南方夏季潮湿,得装轴流风机,每天定时换气。照明要“无死角”,主库用高亮度LED灯,维修区加护眼工作灯,晚上检修也看得清。消防设备是“保命符”:干粉灭火器每50平方米配2具,集中放在入口和维修区;消防沙池要装满干燥河沙,铁锹就插在旁边;烟感报警器和应急灯必须24小时通电——去年邻县一个农机库就是靠烟感及时发现电线短路,避免了一场大火。监控系统现在几乎是标配,360度摄像头覆盖所有区域,手机APP就能远程查看,有次半夜下暴雨,我通过监控发现库顶漏雨,赶紧叫人去苫盖,保住了两台新到的播种机。

二、农机管理制度:让“铁家伙”变“贴心帮手”

有次和老农机手张大爷聊天,他说:“以前机器坏了全凭经验修,修不好就扔;现在有了制度,机器越用越顺溜。”确实,再好的农机库,没人管、不会管,也白搭。这些年我们摸索出一套“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入库-使用-维护-出库”全流程覆盖,关键是把“人”和“机”的关系理顺。

2.1日常管理:从“随意”到“规范”

入库登记是头道关。每台机器进库前,管理员要填《农机入库登记表》,写清型号、编号、作业时长、外观状态(比如是否有划痕、漏油),还要拍照存档——这可不是走形式。去年有台收割机出库时发现油缸漏油,调看入库照片发现入库时就有轻微渗油,最后锁定是保管期间未及时上报,责任明确后大家都长了记性。分类存放有讲究:轮式拖拉机和履带式收割机不能混停,前者轮胎怕挤压,后者履带要垫木板;带刀片的农具(比如铡草机)必须用防护套包裹,防止误伤。定期巡查是“日常课”:管理员每天早晚各转一圈,检查有没有老鼠咬线、水管漏水,记录温湿度(理想状态是温度10-25℃,湿度40-60%),发现异常马上处理——我见过最“细心”的管理员,连机器玻璃上的鸟屎都及时擦掉,说“鸟屎酸性强,久了会腐蚀漆面”。

2.2维护保养:从“坏了修”到“提前防”

以前农机手有个误区:“机器就是干活的,坏了再修”。结果往往小毛病拖成大故障,农忙时掉链子。现在我们推行“三级维护制”:一级维护(日常)由机手完成,包括检查机油、清理散热网、紧固螺丝,就像给机器“洗脸擦手”;二级维护(每50小时)由合作社维修员做,换空滤、调刹车、检测电路,相当于“深度按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