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原子核及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原.pptVIP

第十章 原子核及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3.中微子的直接检测:在核反应中,中微子的发射数量级极大,通过对核裂变产物的探测,有可能确证中微子的存在。1956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美国物理学家柯恩(C.Cowan)和莱因斯(F.Reines)首先在核反应堆中检测到。他们设计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实验方案,他们研究下面反应过程:通过探测出反应产物:正电子e+和中子n,并测出确切的反中微子与质子p的反应截面,就可以证明反中微子的存在。通过艰苦的工作,他们终于在1956年宣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第29页,共5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4.中微子的研究进展:1962年,美国的施瓦茨(M.Schwartz)等人通过加速器进行实验,又证实了两种不同的中微子νeνμ;70年代中期,美国的佩尔(M.L.Perl)小组在APEAR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又发现了另外两种中微子—ντ和反ντ。至此,中微子就有了六个且只有六个:第30页,共5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到目前为止,中微子质量的测量仍在继续中,但实验检测只能减小中微子质量的上限,如目前已经测量到:对中微子的质量是否为零,一直存在质疑,原因有两个方面:①若中微子的质量不为零,存在中微子振荡,则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就揭开了;②有关暗物质问题。天体当中有些物质看不见,但存在,称为暗物质。暗物质是什么?可能是黑洞、死星、宇宙尘埃或某种气体等,已经知道暗物质不是由重子组成,若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则可能中微子是其组成之一。5.中微子的质量:第31页,共5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七介子理论的建立在原子核性质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确了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短程力,其作用范围约为10-13厘米。这种力远比电荷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强大,因此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电磁相互作用,而是一种强相互作用。1.汤川的预言: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Yukawa)提出介子理论,用于解释强相互作用。他认为,核子之间是通过交换一种可称为介子(meson)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并根据核力的作用范围,估算出介子的静止质量约为电子的二百多倍。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介子的发现:1937年安德森和尼德迈耶(S.H.Neddemeyer)在宇宙射线的研究中发现了质量约为电子的207倍的新粒子,称为μ介子。但由于μ介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很弱,不可能是汤川所预言的介子。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F.Powell)用核乳胶技术探测宇宙射线,发现了另一种粒子,质量为电子的273倍,称为π介子。π介子才是汤川预言的介子。第32页,共5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八奇异粒子的研究1.发现:1947年,在宇宙射线的研究中,罗切斯特(G.D.Roechester)和巴特勒(C.C.Butler)首先在曼彻斯特大学用云室观察到了奇异的“V”型事件:如右图示,虚线表示电中性粒子V0,实线为带电粒子。根据他们在磁场中的偏转曲率和电离密度,可知V0的产物是p和π-。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实验室,3GeV同步质子加速器投入使用,开始实现了人工产生“V”型粒子,这些粒子的性质才得以研究。由于这些粒子有自己奇特的性质,所以称为奇异粒子。比核子重的奇异粒子又称超子,如Λ、Σ+、Σ0、Σ-、Ξ0、Ξ-等,表示为V01;比核子轻又比π介子重的介子则用V02表示,如K+、K0、K-、η等。第33页,共5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04-12-8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奇异粒子的两个特性:①协同产生、非协同衰变:即在碰撞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可是衰变时却独立的进行,最终成为普通粒子;②快产生,慢衰变(强产生,弱衰变)。奇异粒子的产生过程是强相互作用过程,截面很大,碰撞的时间量级为10-24S,而衰变是弱相互作用过程,或电磁相互作用过程,所以奇异粒子的平均寿命都较长,是稳定粒子。1953年,盖尔曼(M.Gell-Mann)和西岛(NiShijima)用一新的量子数—奇异数来表示这一特性,并假定在强相互作用中奇异数守恒,而在弱相互作用中奇异数可以不守恒,从而解释了奇异粒子的协同产生非协同衰变的实验事实。3.θ-τ疑难:当时对最轻的奇异粒子(现在称为K介子)的衰变过程发现了一个疑难:

文档评论(0)

xiaoyao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