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SJ132 滚动轴承的失效分析-22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O.132

1概述

滚动轴承是重要的机械基础件之一,轴承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主机

运行质量。现在使用者对轴承的质量、精度、使用寿命等要求越来

越高,对轴承的选型、安装、使用及维护和保养也越来越重视。

通过轴承失效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轴承损坏的因素,便于查找引

起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

滚动轴承的失效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对

轴承的结构特性、加工方法、各个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设备有一定的

了解。

现在所涉及的只是常见失效形式,根据轴承的结构特性,结合轴承

的使用工况,通过对轴承的安装、配合及调整的分析,对运行速度、

温升,受力分析,包括对轴承使用过程中维护、保养的分析等,归

纳总结出轴承早期失效过程和失效原因(常规分析)。

2轴承失效的分析步骤

(1)收集轴承使用数据

这是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数据应尽可能全面。包括以下方面:

⚫概述轴承使用情况(现场人员的叙述及记录)

⚫安装和拆卸轴承的方法。

⚫轴承所承受的负荷(负荷的类型、极限)

⚫轴承工作时的转速(恒定、变化、极限)

⚫轴承润滑情况(方式、润滑剂类型)

⚫轴承工作时的温度(恒定、变化)

⚫轴承与轴和轴承座的配合情况(配合种类)

⚫轴承的旋转方式(内、外圈旋转,变向)

⚫轴承的密封情况(采用的密封方式)

⚫可能产生的的振动源

⚫周围的的灰尘和温度

⚫可能通过轴承的电流

⚫可能产生的水和其他流体污染源

(2)拆卸前的观察

⚫工作环境及污染情况(周围的环境条件,是否有异物进入轴承)

⚫润滑剂流失的情况(检查润滑系统)

⚫轴承损坏的过程(首次出现异常的时间和现象,如噪音、温升、振

动)

(3)拆卸中的观察

⚫润滑情况(对润滑剂取样观察、化验是否洁净有无其他杂物)

⚫轴承轴向紧固零件的松紧程度(对角接触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

内径带锥度的轴承要特别重要,因为直接影响轴承的游隙变化)

⚫检查与轴承配合零件的精度(轴与壳体的形位公差、轴的对中状

况)

(4)拆卸后的观察

⚫外观检查(所有轴承零件的表面情况和损坏件的失效特征)

⚫精度检测(尺寸、旋转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

⚫金相分析(取样化验材料质量和热处理质量)

(5)提出失效分析报告

⚫标题—所分析的项目

⚫概述—轴承使用的基本情况

⚫分析过程—轴承零件的失效形式

⚫结论—轴承失效的原因

⚫建议—轴承使用方面及轴承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改进意见

3单一失效形式的多种因素

一种失效的形式,往往有多种可能导致的因素。如发热:①润滑不良;

②游隙小;③转速过高;④干涉;⑤配合不当;⑥不对中。必须根

据现场的情况,对设备及轴承进行观察,然后作出判断。

(1)擦伤:金属表面因滑动摩擦而产生的表面金属迁移现象。形

态特征--在零件相互接触的表面上,沿滑动方向产生的机械摩擦损

伤,有一定长度和深度。产生原因--轴向预紧力过大或轴承游隙过

小,润滑不良或密封不良。

(2)划伤:硬性颗粒及硬物棱角在轴承表面滑动而产生的表面线状

机械性损伤。形貌特征—呈线状、光亮、无方向性,有手感;产生原

因—粗鲁作业,润滑剂含杂质,密封不良。

(3)点蚀:金属表面呈分散或群集状的细小坑点。

形貌特征——产生于滚动接触面上,呈黑色针孔状凹坑,有一定深

度,个别存在或密集分布;产生原因——润滑不良时,在滚动接触

应力的循环作用下,金属亚表层夹杂物或炭化物形成应力集中,进而

产生微观裂纹,并逐渐发展成凹坑状的微小剥离。润滑剂含杂质,密

封不良。

(4)磨损/磨耗:零件在摩擦作用下,金属表面材料被去除的现象。

现象:轴承零件表面磨损,造成尺寸变化,并伴有磨伤、磨痕。原因:

①润滑剂的质量不好,混有异物。②润滑不良。③滚动体运行轨迹异常。

形貌特征——产生于滚动接触面上或引导面上,呈磨合状的浅沟槽,

表面光亮。随着滚动接触表面的磨耗发展,轴承游隙增大。产生原

因——细微颗粒物进入轴承或润滑不良,在滑动摩擦的作用下,零件

接触处金属表面材料被磨掉。

(5)电蚀

现象:滚动面有喷火口状凹坑,进一发展为波板状。

原因:有电流通过轴承内部,击穿油膜造成滚动面上出现此现象电

流通过轴承时,击穿油膜,产生高温,使金属表面局部熔融形成不

规则凹坑或沟蚀。

⚫形貌特征——电蚀凹坑呈斑点状,有金属熔融现象,深处蓝黑

色,呈火山喷口状;轴承运行中形成的电蚀沟蚀呈洗衣板状。

⚫产生原因——电流通过轴承(电击伤)。

(6)擦伤/滚动体卡伤

轴承运行过程中,滚动体在异物或其他零件的作用下自转或公转受阻

时,产生的磨损、裂损。

现象:表

文档评论(0)

h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